石头籽 发表于 2015-10-23 17:10:54

昆明同仁街的那抹黄昏

我一直觉得昆明的同仁街拆得有些可惜,因为它使我的一些回忆失去了最初的依靠。同仁街的建筑太有特点了,它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人着迷。在它被拆除之前,我一直希望它被某个电影导演相中,让房东们把那些现代化的招牌和随意悬挂的时髦衣物收起来,在这里拍一部老电影。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0s7Vsm5xh9w2jMfYRXZ8OtD5SQ3qj2icY8WJGskYeht2EHBErrqXN5YFcReMX68YVKfjLZUSdF1Ag/0?wx_fmt=jpeg

作为一条充满异域文化特征的老街,同仁街总是让我感觉到外来文化在昆明的存在倾向,感觉到昆明历史上文化交融的力量。特别是在它的周围,还分布大量的外来风格建筑,它们共同克服着昆明这个远离中原的城市所固有的老式习惯。
有一天黄昏时分,我从这条老街上经过,不经意间就看见了昆明最绚丽的云彩。这个情景颇似两千多年前的某个瞬间,那一刻,执掌中原的汉武帝在办公的间隙,不小心抬头看了看大汉的天空,竟发现片片彩云向南涌去,犹如赴宴的天女。
http://mmbiz.qpic.cn/mmbiz/mMqdDrxJobRqugbBq9o2wnlB2mZuovicGo08L2Sqc2zxia09eyP8phpnOQibMwIUicSdazrWjLJvsmOicN8vDoK7s9A/0?wx_fmt=jpeg

这个伟大的皇帝十分吃惊,继而浪漫起来,派人一路追赶彩云。使者跨入云南境内,看见彩云几乎就停顿在昆明的上空,于是,西南夷的平静生活被搅乱了。中原文化像云彩一样涌入了这个被称作“彩云之南”的地方,包括昆明在内的整个云南被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
而在此之前,由于山高水长,道路险峻,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本土”的姿态盘踞在这里。中原文化的入侵一度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强烈抵抗,可是,它们不久就协调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使昆明这个“蛮荒”之地眼界大开,迅速向王朝靠拢。及至明代军屯、民屯制度的全面贯彻,昆明的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再也无法一枝独秀,尽占春色了。
我想说的是,云南虽然地处边陲,它的文化却一直是多元的和向外的。但彩云似乎让我跑题了,还是回到同仁街的黄昏吧。
同仁街的建筑让我想起很多与昆明有关的事情来。尤其是在黄昏,火一样的晚霞与深黄色的墙体合理地揉在一起,散发出呛人的味道,好像滇越铁路上老式机车的呼吸,不断地逼近昆明的近代史,逼近上个世纪初叶昆明的文化眼光。滇越铁路“是帝国主义的吸血管”,不可回避的是,它同时也将昆明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火车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当时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它的始作俑者就是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
http://mmbiz.qpic.cn/mmbiz/mMqdDrxJobRqugbBq9o2wnlB2mZuovicGBgSSX6EJdIhqRfzxPwuJ3yLA8UwFQ3tZHwNb0kLIpicYPetTNv9ZIsg/0?wx_fmt=jpeg
我不知道同仁街、南屏街这样一些地名与滇越铁路是否有着本质的联系,但我总是无法将他们截然分开。这条铁路给昆明带来的文化改变太大了,它使昆明勇敢地掀起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旗帜,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还使昆明从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变成了大前方,西南联大的大部分教授,都是坐着米轨火车辗转而至的。
大批的文化精英汇聚昆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李政道、杨振宁等不同年代文化巨人的脚步,让昆明的文化脉络气贯长虹。在民族危亡的焦虑中,昆明简直就是一个诗人的城市和文化的城市,它多元的文化色彩甚至掩盖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及温和的气候特征,掩盖了同仁街的金色黄昏,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光焰夺目的一个部分。
http://mmbiz.qpic.cn/mmbiz/mMqdDrxJobRqugbBq9o2wnlB2mZuovicGQeUJgNmbYh1sKB55ITxEKI47z6TaBVaFarfHkxcsiaB1Low7B8IFoCw/0?wx_fmt=jpeg

在我看来,同仁街是昆明文化脸面的一个重要侧影,它静静地座落在金碧路、祥云街等传统街区的中间,与它们一起享受着中国西南边陲最浓重最诗意的黄昏。它的异域情调感染着四围的小市民习气,却无法改变它们,正如它在接受本土文化渗透的时候,也保留着独立的个性。即使被参与旧城改造的民工一锤一锤地夷为平地,它新址上的建筑依然延续了必要的旧风格,它始终无法摆脱市民文化思维上的恋旧倾向,它的黄昏终究是文化意义上的黄昏。作者:刘光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昆明同仁街的那抹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