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km 发表于 2015-10-21 10:55:10

那些年,你错过的“洋”气老昆明

 抗战时期,昆明很多时候都充当着“大后方”的角色,很少有人可以预计到战争会使古老的昆明产生了空前奇特的繁荣,战争的碰撞给昆明带来了抹不掉的烙印:昆明人口急剧膨胀到了50多万,他们有南京重庆的政府大员、北平的学者、上海的银行家、广东香港的商人和武汉的企业家、有各路大军以及在最低生活水平线挣扎的普通中国人,另外还有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代表着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两股巨大潮流,几乎在同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涌入昆明,为昆明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也使古老的昆明发生了比日本飞机轰炸猛烈百倍的震荡和断裂,处在眼花缭乱的疑惑和似乎要分娩新生的阵痛之中。

国统区最繁花、最国际化的城市

  那时候,像潮水般涌来的外省人纷纷在“商埠第五区”的金碧路上开张营业,以至人们把金碧路叫成“广马街”,因为昆明人总是把广东商人甚至外省有钱人叫“老广马”。外地人的到来使昆明这个古老、平静、祥和的城市变成中国国统区最繁忙、最现代、最兴隆和最国际化的城市。

  步行通过市中心的正义路和南屏街,感觉完全像是在上海或者广州,生活费是国统区最高的。男人们礼帽西服,女人则玻璃丝袜、高跟皮鞋和波浪发型,虽然烫发是明令禁止的。当时人人都追求的最时髦的三样东西是:奥米加手表、派克51型金笔和高级化妆品。
https://mmbiz.qlogo.cn/mmbiz/znbL07ibgxEaGSuel0ASeAcX5fzzXwlSjfWrvZYvUZE436UeZc41QbrQkec45w3ClyslLln6jlQSjyzRJnKJJwQ/0?wx_fmt=jpeg

战时老昆明  有钱人相互攀比,昆明市民也赶起时髦。达官显贵们出席舞会庆功酒会,当太太小姐们看到其他的女人穿得更时髦而自己显得寒酸时,那丈夫和老爹从此就别想安宁,除非她们得到同样的装备。
https://mmbiz.qlogo.cn/mmbiz/znbL07ibgxEaGSuel0ASeAcX5fzzXwlSjv59xfNIxdo6lLelCTm7kgpIn5lP1e9ku9UMmJIo8DP9X4R5OIibLOng/0?wx_fmt=jpeg
街边卖洋烟的女孩
外国人在昆明https://mmbiz.qlogo.cn/mmbiz/yqVAqoZvDibFa8hbzHetsNTXuYCBmRffsYZ8PRWZtwBxfyibqc9iaXu1bJLt4NAtw2NIxWNJ4GoKakhs0Qlyz3MMw/0?wx_fmt=png  那时的昆明是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昆明设有领事馆如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由于和中国处于交战状态,他们在昆明原来的领事馆已经撤消。到处都是外国人和外国洋行,有法国商隆公司和东方汇理银行、英国的卜内门洋行和怡和洋行(缝纫机)、美国的美孚水火油公司和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和拜耳药房、希腊若瑞玛和哥胪士洋行等等,而兜售味精、仁丹等日杂货的日本宝母洋行和府上洋行,在战争爆发不久就收摊子回家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znbL07ibgxEaGSuel0ASeAcX5fzzXwlSjRviaAYHshmo4RUkficykpb9Diah6mEMG6ACxZKGwibTGFz5bbMPALaVyqA/0?wx_fmt=jpeg
  不同国家的商人总是经营不同的行业:法国人开办医院、旅馆、教堂和五金器具商店;希腊人总是经营旅馆、餐厅和酒吧;美国人大部分是汽车推销商和搞无线电的,这些搞无线电的人都是美国空军志愿队队员;安南(越南)人经营着小餐厅和裁缝店,其中大部分也是香蕉售货员;印度人开张眼科诊所和白俄罗斯人张罗着面包房……
https://mmbiz.qlogo.cn/mmbiz/znbL07ibgxEaGSuel0ASeAcX5fzzXwlSjQ9WsH97Fc5U2BWQgGX8fo4uKFmG4sfokw7V3m8pRgeceaag7Vx5EEg/0?wx_fmt=jpeg

  另外许多卡车司机是缅甸人、印度人、欧洲人和美国人。而更多的是南洋技工,他们都是从国外回来支援祖国抗战的侨胞。他们的特别标志使得人们在一公里外就能认出他们:穿着在仰光买的羊皮夹克和在大理买的黄色卡其布裤子,两条裤腿正面上分别有一个巨大口袋,里面鼓鼓囊囊子塞满了银行兑票。几乎每一个司机右手的中指上都戴着一个有他们名字的象牙戒指。
https://mmbiz.qlogo.cn/mmbiz/znbL07ibgxEaGSuel0ASeAcX5fzzXwlSjU3kvx8CUYOL3PFUQ6C0O3oz1Q03ZR9JpicHVfNH920u5ITUs1AvU2zA/0?wx_fmt=jpeg

  辣么“洋”气的昆明,你造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年,你错过的“洋”气老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