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寻幼子”热传朋友圈竟是假消息 教你识别真假求助
近日,一则“张家口父亲到廊坊寻找被拐幼子”的消息在朋友圈中被频频转发,但经警方核实,所谓的“张家口父亲”竟然是“假爸爸”,而这则“寻人启事”实为虚假信息。“张家口父亲乞讨寻子”热传朋友圈 在热传朋友圈的微信中,一男子身穿深色外套,手里拿的海报上写着:“刘浩华,男,2009出生,于2014年10月20日在家门口玩耍时丢失,全家人四处寻找无果。疑被人贩子拐走!失踪时上身穿黄色带帽外套,蓝色牛仔裤。爸爸现在辞掉工作在满世界找你,孩子别怕!家人都在找你回家。找到孩子,必有重谢。”而在“寻人启事”的右上角附有一张十分清晰的儿童照片,孩子身着白衣白帽,十分可爱。http://mmbiz.qpic.cn/mmbiz/oq1PymRl9D42de0SvvDFH3ukUibDvwtu8wpey8vBkhAdD2wI3UYicH5wwric2fM3ibuHlnst6aubgDZNTSSZ1sWdIQ/0(△ 网传“张家口父亲到廊坊寻被拐幼子”照片)3月18日,一家网络媒体以《张家口父亲奔波寻子 廊坊市民热心帮忙》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报道中,男子表示自己名叫刘庆峰,并含泪表示:“家里已经报案了,也采集了DNA,现在孩子丢了快半年了,从孩子丢失的那天起,他就踏上了寻子的旅途。"李女士:每天接五六个电话,都问我女儿怎么了 近日,家住黑龙江省哈尔滨的李女士十分糟心,因为每天都会接到亲朋好友打来的电话,询问“你家女儿怎么了”。李女士表示,微信朋友圈突然传开了一个丢失孩子的消息,“那张照片是我家的孩子,我没注意,还是朋友告诉我的。” 原来,有影楼在征得李女士同意后,曾用她女儿的照片在网上做过宣传。但李女士没想到,这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李女士在朋友圈辟谣澄清的同时,赶紧报了案。河北警方:未接到过相关报案 住址不属实 “我们已经与河北警方取得了联系,当地并没有接到过刘庆峰的报案。另外,当地民警也曾按消息中的地址进行过调查,最后发现那个住址是真实的,但住户并非刘庆峰,也没有发生过丢孩子的事。”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涉拐涉外涉毒支队的李涛警官告诉记者,“我们分析,这名男子很有可能是利用大家的同情心,骗取好心人的钱财。” 公安部打拐办也在第一时间进行公开回复,并要求河北警方对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人依法惩处。爱心接力需谨慎 网上晒娃要适度
制造这条虚假信息的人有何用意?警官介绍,部分微信账户通过发一些求助内容博同情,借此提高关注度,以实现某种利益。 警方郑重提醒: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发布、制造传播虚假信息都是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法律制裁,所以请大家不要制造谣言和轻信谣言。 此外,当下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微信、微博或QQ空间晒孩子的照片,此举本身并无不妥。但有些家长在“晒孩子”时,有意无意地会透露出孩子的名字、年龄、学校等信息,这是非常危险的,很有可能转变为绑架等情况。“晒孩子”要把握度,以防被不法分子盯上。http://mmbiz.qpic.cn/mmbiz/oq1PymRl9D4Wm5VB7KYdlH2P9II8pwPfNGS6msA0DRnNT86IlB7VyTqXMqBO6kWHiavssfWvv4PHwfy1x1Pywqg/0如何甄别网络求助信息真假?
面对大多数网络谣言,普通人有甄别的义务,但没有甄别的能力。随手转发导致“万能”的朋友圈在让不少人受益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受骗。
警方提示:网友要注意甄别疑似诈骗寻人帖,在转发之前可以在网上对信息里的人名、地名、电话归属地等相关内容进行查询,如果觉得有疑点可以向警方报告核实。 专业人士提醒:遇到无法辨别的信息,应先看出处,通常,文章结尾会署名或标明来源,而谣言尽管“态度坚定”,但常未标注具体时间和来源,习惯用“昨天”“今天”等模糊概念。其次,网友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或博取眼球的信息,要格外警惕。当有些消息难辨真假,不妨做做“拇指党”,在网上搜索是否有类似信息出现过。 网友支招:面对网络求助信息时,一方面需要有人核实真伪,尽量不扩散虚假、过时信息;另一方面求助人要及时反馈情况,让已转发信息的网友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