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佳节”之一场从宋朝穿越来的狂欢
英国史学家汤比因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代。"也许是为了"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盛景,也许是为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诗意。不过元宵将至,能穿越回宋朝,去吃一吃原汁原味的汤圆,似乎也挺有意思的。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5MOm3gemguHfnnzr9MYibbibOwzhrAtnic7Vx3Hcbwjx5LONLcZYZAhvIbqSBdz4iaGwI6ks3Tedrc0g/0放假时间不能更长
两会开幕,有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具有过年、团圆、忆祖、联谊等意味的全民联欢的元宵节竟然没有放假,网友也只能用一边倒的点赞来一发惋惜之情。在放假这件事情上,老祖宗可比我们幸福多了。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七天。据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休假岁凡七十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意思是一年官定假期七十六天,其中春节放假七天,寒食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皇帝过生日(天庆节)和元宵节(上元节)同样放假七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每逢元宵节,老百姓举杯赏月,踏歌而行。皇帝们甚至标榜"与民同乐",在元宵节的晚上登御楼与近臣饮宴,宋徽宗朝还赐酒给过往"仰观圣颜"的仕女。元宵节已然成为了全民狂欢的节日。
元宵张灯,早已成为惯例。逛灯市、赏花灯更是成为了百姓们的最爱。宋朝的花灯制作,比唐朝更胜一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宋朝皇宫内的灯山,上面有采缯结成的文殊菩萨跨狮,普贤菩萨骑白象等装饰。皇上更是爱赏灯,各地县官和商人也投其所好,纷纷进奉各色特制的灯饰。如苏州的五色玻璃灯,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让人眼花瞭乱。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5MOm3gemguHfnnzr9MYibbibUNDAd2gJdibuGAWCvm9btszcvwxLsib0tAjINSoQRtuXlsN5YLQG6jhw/0
吃点什么才好呢若是回答汤圆,擅长烹调的宋朝人也许会轻轻的笑一声,端上斩鱼圆、汴京火腿、螃蟹酿橙等一众美食任你挑选。不过说起元宵节,总是离不了汤圆。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南宋时,汤圆的品种更为丰富。除了乳糖圆子,更有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团子等。
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5MOm3gemguHfnnzr9MYibbibxjTJEocRRAsCMrzF2gWRlPyL1JHIsfWvrYl0rS7auP3GPevugBuO4g/0
不过,不是所有人元宵节都吃汤圆。台州人元宵节吃糟羹。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人们便会回家美美的吃起糟羹来。糟羹以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台州习俗是正月十四吃咸的山粉糊,正月十五吃甜的山粉糊。
关于食糟羹还有个故事。大唐初年,临海还是一个小渔村,总是遭到海盗的抢劫骚扰。当时的台州刺史尉迟恭发动兵士筑城防盗。开工那天,刚好是正月十四,老百姓照例要闹元宵,海盗就乘机而入。尉迟恭闻报,一面派兵抵御,一面加紧筑城。入夜了,风雪交加,百姓就在一起商量怎么才能表达大家内心的感谢呢?有的提议送酒菜去,好让士兵御寒,但是刺史大人严令士兵不许喝酒,怎么办好呢?有个老汉想出了个两全的好方法: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并送去。士兵吃了"糟羹"浑身是劲,不久就筑好了城墙。从此,元宵就"糟羹"的习俗就这样世代沿袭着。
北方人更习惯吃糖塠。糖塠是用面粉和红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简单。将面粉和红糖拌匀,加水和成很稠的面团,然后搓成长条,掐成小段,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入油锅炸熟,用竹签子串起来,即成糖塠。从外观上看,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芦。
糖塠又叫"焦塠"、"油塠",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甜食小点心,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到了宋朝就成了北方人过元宵节时的主食。宋人郑望说:"汴中节食,上元油塠。"意思是北宋首都开封在正月十五有吃糖塠的习俗。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5MOm3gemguHfnnzr9MYibbibibo1Yl4DTlFSWKKSLtf3AXY9aORktDZqpQc6Uu5KSnA8DiaiaNBj1kzAg/0
这才是中国的情人节北宋期间,猜灯谜活动的加入,使得元宵的节日习俗更加的丰富。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由于谜底不易猜中,就像老虎不易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称"灯虎"。灯谜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在制作上,仍需运用巧思。因此、谜面的设计要符合"八美",即句练、法净、语圆、意明、字切、雅驯、超脱、体备。而传统的灯谜更要讲求一定的格式。通常所谓灯谜格有廿四种: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凰格、谐音格、玉带格、粉底格、燕尾格、虾须格、双钩格、加冠格、脱帽格、纳履格、解带格、脱靴格、系铃格、上楼格、下楼格、掉首格、掉尾格、中分格、碎锦格、辘轳格。这些谜格,如困运用得当的话,往往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
"元夕花市灯如昼",平日深居简出的妇女莫不趁此机会外出。头上插有各种珠翠环绕的饰物,名目众多,有所谓"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貂蝉袖、项帕"等等,由于是月下出行,所以服饰为白色。这样清丽打扮的女子,吸引了众多男子的眼光。而元宵节是没有顾忌的,月上对答、携手并肩,朦胧的月色遮掩了多少美好情感的萌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情人节,不需要红玫瑰,有诗歌和脉脉的眼神即可。莫过于辛弃疾感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5MOm3gemguHfnnzr9MYibbibT8FpZyNOBxia1DvYQwvzjiahpbqcziaQY9wBsjhkMMnwPNhG5RygvzweQ/0
元宵节:源于一场对汉武帝的欺骗? 元宵节命名的得来有一个小故事,故事和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有关。
东方朔为了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和家人团聚,故意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顺势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形容汴梁元宵节山楼上下,灯烛数十万盏。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宋朝盛景今人无法领略,也只能在卷帙浩繁的书籍中寻找这场狂欢带来的欣喜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