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反小三联盟”有现实战斗力吗?数万人等待加入“怨妇沙龙”?
厦门“反小三联盟”有现实战斗力吗?数万人等待加入“怨妇沙龙”? 昆明论坛导读:厦门一位深受小三之害的女士心娅成立了“反小三联盟”,7月17日一推出,立即引起热烈反响。“反小三联盟”目前有8个群均已加爆,甚至目前还有几万人在等待加入。乍一看反小三联盟犹如星火,有燎原之势,这种组织怎能走进现实、维护婚姻?
发起人的理由是,影响婚姻破裂的头号原因就是背叛和出轨。目前为止,没有法律条文能让小三受到制裁,完全靠道德和良知的约束,妻子们忍无可忍,决定“绝地反击”。确实有报道目前离婚率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方对婚姻的背叛,这种被判受伤害的无疑是女子一方,但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固然有社会道德标准失衡,对金钱疯狂占有愈演愈烈,一些女子不劳而获,甘之如饴当小三;也有一些人先富起来以后,梦想着帝王将相的的生活,或明或暗过起三宫六院式的生活。这是直接的也是主要的动因。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反小三联盟”只不过是精神的慰藉,不会有现实的作用,因为改变不了女子的经济主动权,在没有法律的威严下,小三们就会芳草碧连天。
建立反小三联盟,固然振臂一呼,那些深受其害的怨妇们,聚居在一起有了精神发泄的平台,对她们受伤的心灵未必不是一种慰藉。自古以来怨妇是人间最痛苦的一群,因为他们无依无靠,只能自生自灭。怨妇们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出口,这种怨气的相互叠加,反而使她们深受其害。现实的无能为力,虚拟的就会更加虚妄。因此“反小三联盟”是没有走进现实基础,反而怨气太盛有断肠的危险。
小三的出现,折射的是我们社会管理的伤痛。婚姻本来就是社会的现象,他的管理是社会强制性的管理,但是管理得了婚姻,却不能规范得了感情。加之“小三”这种隐秘的异性之间的关系,连法律也难于给与定性,是正常的异性交往,还是金钱交易,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第三者是无法界定的,正是这个特殊的问题,有人的地方也就难有文本的界定。
解决和预防的办法只能靠道德,靠当事者自身的价值观的建立,靠对婚姻的认识,同时更靠女同胞对自己婚姻的经营,除此难有好办法将那些还没有显示对社会危害的“小三门”给与有效打击。
最近研究调查显示:影响婚姻破裂的头号原因就是背叛和出轨。目前为止,没有法律条文能让小三受到制裁,完全靠道德和良知的约束,妻子们忍无可忍,决定“绝地反击”――厦门一位深受小三之害的女士心娅成立了“反小三联盟”,7月17日,海峡导报报道一推出,立即引起热烈反响。“反小三联盟”目前有8个群均已加爆,甚至目前还有几万人在等待加入。记者反复联系心娅,终于加入其中一个群。
心娅说,她的目的不是号召女人们去和第三者打架或者斗智斗勇,而是帮助曾经遭受或正在遭受小三侵害的朋友们,正视现实,走出已经破碎的情感或婚姻,去追求平静的生活,重新投入社会。
“守住该守的,放弃该放的”
四十岁的心娅(化名)是厦门“反小三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23岁那年,她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地和自己的初恋男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婚后,心娅不止一次因为第三者的问题和前夫吵架,2008年,矛盾激化,心娅和前夫结束了16年的婚姻。因为特殊的婚姻经历,心娅认识了不少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朋友。“很多人的婚姻都遭受了小三的伤害,有的人公然把第三者带回家中,登堂入室,有的人在外有了私生子也毫不避讳,而很多女性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忍,我觉得女性真的太弱势了。”
最近,心娅的又一个朋友因为遭遇第三者而离婚了,在安慰朋友的同时,心娅也萌生了创办“反小三联盟”的想法,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朋友们的积极响应。短短几个月,就有数万名朋友加入其中,现在,心娅忙得不可开交,专门请了六位志愿者义工,维护QQ群,“我们准备近日建起一家论坛,这样更方便大家交流。”另外,心娅和朋友们也邀请了一些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人士以及一切愿意加入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联盟中来,为联盟成员提供帮助。
“我们安慰那些受伤的人,因为我们自己才懂那种苦楚。有的人想不开,要自杀,我们通过心理治疗,让她们不再有傻念头――即使这个男人不再爱你,我们还可以爱自己,好好生活下去。”志愿者小苏说,“反小三联盟”并非让大家一味守着那些坏掉的婚姻,如果你的婚姻确实岌岌可危无法挽救,那么,勇敢舍弃也是一种收获。“守住该守的,放弃该放的”,是受伤的女人互相鼓励的原则。
“有个地方说话,总比憋闷强”
“有网友问‘反小三’是不是要去打、去骂、去捉奸?这是误解!在我们看来,‘反’其实是要放下小三,快乐生活。”心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人在群里直接提出“建议”:直接改名成“怨妇联盟”得了。
看到这样的“建议”,心娅倒是很“淡定”:“怨妇联盟?也是个不错的名称。”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这也是个不错的名称。如果在这里大家能把苦水,把委屈毫无顾忌地倒出来,那么走出去的她们是何等的光彩,那些别有用心的说词不需要去理会,保持一颗平和淡定的心就够了。”在心娅看来,家庭生活是琐碎的,随着时间和岁月的流逝,有牢骚是不可避免的,到这个平台上来发发牢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城市里需要垃圾桶一样,如果没有垃圾桶那么这个城市该是多么脏乱呢?我当初遭遇小三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想法:有人能跟我说说话就好了。然而,没有。现在,有个能让‘怨妇’说话的地方,也很好。”她希望每一个加入这个联盟的人,都可以走出困惑,走出阴影,让大家生活得更平和一点。一颗平静的心对她们来说太重要了。
自从知道了“反小三联盟”,记者泡在反小三QQ群里好几天,每天看到的都是高频率滚动的众网友的“小三故事”。每个加入其中的主妇,必定有一段心酸痛苦的经历,她们从白天诉说到第二天凌晨,在哽咽和迷茫里找不到未来的方向……一个人的故事悲苦,那么安慰她的那个人的故事,更加凄凉,大家就在这样的“我比你更惨”的氛围下,找到安慰。
“反小三联盟”的存在,对于主妇们的破裂婚姻,起到怎样的作用?
没有成熟的思维和观点
不如远离这个群
梅志罡,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
从人类的社会交往角度来讲,人是根据自己情趣爱好来分族群的,“反小三联盟”就是根据趣缘关系,将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志向――共同反小三的人,聚集了起来。这个社会群体,就像其他群体存在一样,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人们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宣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维护受害人的健康心理。但不好的一面是,人在宣泄情感情绪的时候,往往有扩大化的倾向,这种情绪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负面的影响力。
所以,这个群体到底是不是对社会起良好的安定作用,对小三起抑制作用,关键是有没有正确的引导。我建议群里应适当地加入一些社会第三方因素,比如,法制专家,情感专家,婚姻顾问等。他们不仅要加入,还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定期为大家做心理疏通、法律援助,通过第三方因素客观引导,让这个群体走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如果没有第三方的引导,这个群体就可能形成一个怨妇群体,对社会的危害比好处多一些。
“反小三联盟”对社会有警示作用,但也需要参与其中的人拥有成熟的个性和价值观,否则,就会把小三放大化,更加破坏家庭。比如,也许丈夫只是有一个红颜,不是小三,但其妻子在这里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影响,被认定他有小三。不管是对于婚姻当事人,还是旁观者,这个群的优劣处,都取决于他们是怎么对待婚姻――个体没有成熟的思维,没有成熟的观点,与其加入这个群体受影响,不如远离。
湖北网友默默潜水
已婚男学习“反侦察”未婚女防患于未然
厦门的主妇们联盟起来反小三,湖北的网友也潜伏其中。在“反小三联盟”里,记者找到了几位湖北网友,他们默默潜水,看着受伤的女人们大吐苦水,每个人却有着各自的心机。
反侦察派:
太阳,38岁,男,自由职业
我已经结婚了,和太太的感情挺好的,加入其中,也是在网上无意看到一则新闻,觉得很有趣,就加进来看看。我一直没有说话,这里的怨妇很多,呵呵,她们的故事比小说还精彩,我觉得就这么看着就挺有意思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元,也让我觉得,这些女人很可怜。
我太太也知道我加入了这个群,她开玩笑问我,是不是想学些反侦察计谋?我可能初衷只是好奇,但顺便学一点也无妨。女人在感情里还是弱势的,这一点,我在这个群里感触很深。
未雨绸缪派:
云朵,24岁,女,公司职员
感情的阴暗面,我见多了,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所以看到群里的这些讨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家庭的缩影。我现在有男友,感情很稳定,但没到结婚这一步,还不能说属于幸福的一类。就算结婚了,女人关于婚姻保卫战的防备,也是需要一辈子努力的。看这个联盟,我觉得女人要未雨绸缪,在男人出轨的萌芽阶段就掐死他们的反动念头。呵呵,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在潜水中……
规劝质疑派:
玛雅,29岁,女,财务人员
我建议,没有结婚的人就别加入这个群了,因为你会看到很多感情中的丑陋面。即使心态再健康的人,每天看这些阴暗面,也会影响自己的价值观的。我感觉这里的怨妇很多,怨妇和怨妇倾诉,能得到怎样的效果呢?我觉得,感情受伤的人,应该去和感情正常并且积极生活的人一起多交流,这样,让正能量影响自己,才能更快地走出阴影。这种“你痛,我比你更痛”的地方,只会让人呆着觉得越来越崩溃。
不成立“反小三联盟”,不知道有那么多已婚妇女陷入小三漩涡中不能自拔。8个群爆满,几万人等待加入,小三猖獗,于今为烈。小三在婚姻与家庭的路途上大规模出没,早已有数据为证:四成离婚案因第三者介入,离婚案当事人呈年轻化趋势,80后当事人已成离婚第二大主力。基于此,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建立妇女情绪舒缓中心,也就是“出气公司”,专供妇女发泄不良情绪。更有人在网上发布技术帖,与众姐妹讨论“诛三经”,引得“心有戚戚”的姐妹欢声雷动,顶帖经久不息。
有男性说,小三出没,妻子有责。说白了,无非提的还是“婚姻围城”那档子事。不管当年恋爱谈得多轰烈,进入婚姻,说的不是油盐酱醋,就是你做少了我做多了。生活打败爱情,每天四目以对,烟酒熏黑了你的嘴,油烟浸黄了我的脸,要想做到“相看两不厌”,还真是技术活。话说世上本没有小三,想突破围城的人多了,小三便走成了高速公路。不堪小三骚扰的女性于是达成高度共识,把新时代的女性新标准定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好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这样的定位很悲催,在生活与婚姻面前,原来根本没有“岁月静好,你我不老”。
有鉴于此,窃以为,反小三联盟集结一体,除了凑一堆八卦发泄一下,对真正反小三还真是意义不大。当然,情感专家、法制专家、心理顾问的参与,可以对反小三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但由于没找到小三大规模出没的症结所在,这个联盟要想真正有所作为,恐怕任重道远。
有道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这个国度的婚姻伦理问题,往往不止真爱那么简单。典型如《蜗居》里的小三“海藻”,算是当下小三现象最真实的写照。这其中就不只牵涉婚姻道德伦理问题,更多的也许还是权力与金钱利益的关系。小三现象背后,往往包裹着权力与金钱的魅影。小三频出,也多是有权有钱的男人在外烧包,把带小三当成一种炫富炫权炫魅力的文化,一如宋思明带着海藻充门面一般。既然你需要我掌门面,我也需要你的荷包,那么“做小三”也算是各取所需。
换言之,要真正“反小三”,光靠女性个人一己之力与反小三联盟的社会道德谴责,恐怕难以真正消弭“小三文化”。在今天的社会,女性依然是某种意义上的“弱者”,丈夫出轨毫无愧疚可言,强调只是个人爱情选择,而“小三”又格外嚣张。这只能说明,权力与金钱只要一天被放养,就总有不堪寂寞的男士,在小三身上套现。
“反小三联盟”受热捧,无疑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今“小三”队伍之庞大,一些深受其害或者担心将要受到伤害的女性,很自然地聚集到一起,并且在这里找到了“共同语言”,试图通过“抱团作战”,来达到保卫婚姻的目的。应该说,这种不甘向命运低头的互助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然而,只要稍加思量就不难发现,“反小三联盟”之所以一呼百应,折射的是现实社会的无奈和无助,假如在道德和法治层面能够寻找到救助路径,那么大家还会跑到这样一个虚拟的维权空间里来,同病相怜地倾诉各自的不幸,发泄心中的怨愤吗?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金钱社会的发育,二奶、小三也悄然进入人们的视线,“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渐渐在一些人身上得到印证,也越来越有市场,少数先富起来的老板,个别先贪起来的官员,开始以包二奶、养小三为乐事,甚而作为炫耀的资本,更有极个别包养的小三队伍发展到令人咋舌的二位数、三位数。而少数年轻女性,为了走成名捷径,或者追求享乐,也甘于“被包养”,乃至有网传女大学生公开明码标价寻求包养。
这一社会现象的嬗变,固然有改革开放后受外来价值观、意识形态冲击的因素,但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得不到坚守和张扬,纪律的、法治的约束力弱化则是关键所在。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荣辱观颠倒,有钱就有一切的极端物欲主义,让二奶、小三越来越丧失了耻辱感;特别是极少数贪官包二奶、养小三,越来越从地下转入半公开,更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导向。而二奶、小三大多游走在法律边缘地带,“重婚罪”往往鞭长莫及,更使得包养行为有恃无恐。
因而,要遏制二奶、小三遍地招摇现象,维护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和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一方面必须重塑文明社会的婚姻伦理,让忠诚于婚姻成为公民起码的道德操守;另一方面,完善婚姻家庭法律体系,将包二奶、养小三行为纳入法律调整范畴,从而形成应有的法治约束力;同时,党政部门必须对官员生活作风问题实行“零容忍”,坚决铲除二奶、小三赖以泛滥的腐败温床。
道德约束不给力,纪律、法律缺位,二奶、小三只会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组建再庞大的“反小三联盟”也无济于事,充其量只能是个“怨妇沙龙”,一群受害者各自诉说共同的不幸,至多相互安慰而已。加入这一“联盟”的群体越庞大,越显示出道德的苍白和法治的无能,甚而沦为二奶、小三们的笑柄。
{:soso__5861205494679211782_2:}反小三联盟,好耶```````看谁也敢当小三````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