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美丽昆明的诚意
我们从遥远的冬天里来春天的城市把我们拥抱满是善良、温情、友爱化开了我们结冰的心……春城里我们是骄子姑娘、小伙、老人、稚子用美妙动人的声音切切呼唤我们则用鸟类最美的语言向你们吟唱……鸟语阵阵、海风丝丝唤归故乡山、水、人多情友爱 怎舍得走啊!怎舍得走愿唱哑喉咙为你们歌唱,折断翅膀也要为你们飞翔诗人保梅这首《红嘴鸥的话》,道出近30年来昆明人对红嘴鸥的宠爱、红嘴鸥对昆明人的依恋,并通过展现 “人鸥情”这一亮丽景观,勾勒出了人与红嘴鸥、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唯美画卷。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3j8zdvuab25Sy5icuFpU0m0DY8qjSYJxo7ZCHs0iaGhibk4Rrh0a0TY4o4evY7qu7tKSMGjpAdfyXGA/0
红土高原新居民
这是一幅人居进化的绝美图景:红嘴鸥羽毛洁白,红嘴红脚,飞翔起来轻盈、强劲、千姿百态,一会儿像股白色的旋风往下俯冲,一会儿像朵朵睡莲浮在水面上。
自此,红土高原有了新居民——红嘴鸥!昆明人出于稀罕,同时也为它的美丽所吸引,成群结队、摩肩擦踵像过节一样带着食品去观鸥、喂鸥,这形成了昆明人爱鸥的一个高潮。
然而,爱鸥、护鸥之路是艰辛的。“自1985年10月入滇,红嘴鸥曾两度遭遇昆明人的驱赶。2003年,全球爆发禽流感,鸟类被公认为传播元凶。红嘴鸥能否继续留在昆明?为了消除市民的疑问,在滇鸟类专家连续十多天冒着生命危险徒手抓缚鸥、取样,最终证明了红嘴鸥的‘清白’,才得以稳定人心、保障红嘴鸥的安全。”昆明鸟类协会理事长王紫江回忆说,在人心惶惶时要保住红嘴鸥绝非易事,多亏了昆明人的信任及政府部门的支持。
“2005年,禽流感再次爆发,‘驱赶红嘴鸥、远离红嘴鸥’的呼声越来越高,红嘴鸥饿得嘎嘎叫也无人投喂。看着红嘴鸥一只一只飞离昆明,我们都很着急,因为一旦它们全部飞离昆明,想要回引是难之又难。危机关头,五华区及相关部门提供经费发动自愿者免费喂鸥,鼓励市民科学喂鸥,并用研究数据积极争取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留住红嘴鸥、成功申请“红嘴鸥之乡”,得益于在滇鸟类工作者常年的艰辛付出,也得益于他们近三十年坚持不懈地对红嘴鸥数量生活习性、带病情况、迁徙路线等详细而周密的统计。
冬末春初,翠湖、南太桥、正义坊,总是流连在一片人鸥共戏、人鸥和谐、人鸥同乐的欢声笑语里,洋溢着浓浓的“人鸥情”。连续30年莅临昆明,红土高原新居民——红嘴鸥,已与昆明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冬日昆明最亮丽、最灵动的一道风景线。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3j8zdvuab25Sy5icuFpU0m0VDtl27EFPb4B3ibuCibW3jOUW7jMpH8icuG6mKeoj3pORuQfeqic8DqIGw/0
昆明人今生的宠爱
杨柳轻拂,阳光明媚,波光粼粼,红嘴鸥飞舞,你抛起一粒鸥粮,突然其中一只盘旋而来,衔住那粒鸥粮,然后飞落水上,满足地去享用美味的食物,你再抛起一粒鸥粮,下一只又缓缓飞来……
昆明人宠爱、关怀红嘴鸥之心,如同珠玑,通明透亮。或许,只要认真地感受,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从体验人鸥和谐,到感悟自然的伟大。
在翠湖公园中心、水月轩里面,有3座醒目的雕塑,一座是1995年红嘴鸥进城10周年所建的“翠湖戏鸥”;一座是1998年用不锈钢制作的少女与鸥雕塑,以纪念鸥戏翠湖盛事;第三座则为了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自海鸥临昆,他坚持10余年步行数公里至翠湖喂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他把海鸥当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孩子,并为他们起了好听的名字:小囡、公主、独脚、老沙……
而海鸥的“守护神”刘震,个子矮壮、戴着眼镜,每年11月开始,他就兴奋着,忙碌着。在翠湖、大观楼……巡视着,他发现红嘴鸥到昆明就打电话到昆明鸟类协会:“今天早上9点10分,我在翠湖发现有20多只红嘴鸥在天空盘旋……”
红嘴鸥入城之后,他更忙了。每天到各个海鸥集中点边投食物边巡查,并记录海鸥日记。包括各个点红嘴鸥的数量、泊水、飞翔、觅食的情况,销售饮料的摊点数、投食人数、组织护鸥宣传的单位、投食情况等。
近些年,他的海鸥日记已达半人高,其中一则是:1997年12月2日,阴冷有雨,投食人很少,很少……海鸥处境恶劣、危险……也许海鸥永远也不会回昆明来了……永远也见不到它们了。从这则短短的日记,可以看到他爱鸥、护鸥的赤诚之心。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3j8zdvuab25Sy5icuFpU0m00pP758XEoNia87WrQ56ibDs9FfbSpDJkOuyy0ajiaHSgjHd8e0IibEwmEA/0
五华的诚意和决心
海鸥节,是一场讲述美丽、活泼、勇敢、顽强的白羽使者,与一座包容、温暖、亲切的城市,以及一座城市里善良、温情、友爱的人们,和谐共生的盛会。而这场盛会,得益于五华区政府的率先发起与精心组织。
2007年12月18日,海鸥临昆22年之际,五华区委、区政府率先发起,约请了昆明市相关部门参与,成功举办了“2008第一届昆明海鸥节”。为了让海鸥这张名片更闪亮,让昆明的文化品牌随海鸥更灿烂,让暖暖冬日的昆明因海鸥更喜庆,“昆明海鸥节”在五华区的牵头组织下,已连续举办至第八届。“将人与海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文化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海鸥节,不仅属于昆明,更属于世界。”某鸟类专家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宣传普及红嘴鸥的科学知识,五华区还组织专人深入到学校、社区、企业、公园,以及红嘴鸥集中觅食的场所,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幻灯片等,进行持续、广泛的宣传。“昆明的人鸥情早已超越了观鸥、喂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表现了‘春融万物’的情怀和精神,是昆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相协调的一面镜子。”这应该是昆明人和关心昆明人的心声。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3j8zdvuab25Sy5icuFpU0m00icYtvRvJIISl5t2IPfQv4ibPdibWJ1BVRn9bE5I7Zdh7UIoUNo7tGA2g/0
第一只红嘴鸥“萌情”在五华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走进中国人的集体记忆;1985年,第一只红嘴鸥飞进昆明人的集体记忆。
第二年冬天,当第一只红嘴鸥俯身降落翠湖水面时,荡开的波澜一下子搅得翠湖热闹起来。“海鸥真的又来了!”这第二次的“偶然”造访让昆明人惊喜更甚。此前,谁也不曾想过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可以漂洋越海,牵引着西伯利亚红嘴鸥再次赴约。
昆明人与海鸥的情愫在这几年的冬日里萌动、浓化,从起初几年的偶然到年年冬日不见不散,海鸥与昆明的浓情约会已成为城市名片,冬日昆明有水的地方总能见到红嘴鸥的翩翩身姿,昆明也因为有海鸥更加浪漫、幸福。
2007年海鸥飞临时,充满文化特色、贴近市民的“昆明海鸥节”在五华区政府的发起下应运而生,喂鸥、赏鸥、爱鸥、护鸥已有机融入昆明城市文化生活。而今,第一只红嘴鸥飞临五华后的30年,“冬天一起去翠湖看海鸥”成了昆明这座城市独有的、最浪漫的约会。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3j8zdvuab25Sy5icuFpU0m0GyytO2t0IXxjlGzoY2icPHXnZHZZv6hqKH7QGgUpjWfGBXoZL5ZelmA/0
年复一年萌情五华 钟情昆明
随着海鸥与昆明人的情谊年复一年地深厚、紧密,旨在以昆明的自然、文化优势为核心的海鸥主题节庆品牌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吸引云南甚至省外的公众目光聚焦海鸥,聚焦五华,聚焦昆明。
此后,每年一届的“昆明海鸥节”逐渐从“政府主导、媒体推广、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中推广延续,成为昆明一个集文化、旅游、公益为一体的节庆品牌活动。自2011年开始,第五届“昆明海鸥节”正式更名为“昆明海鸥文化节”。
溯源昆明海鸥节的创立,自2007年起由五华区发起,在翠湖边举办。这不仅因为翠湖文化底蕴深厚,也因为30年前海鸥来到昆明的第一站便是翠湖,这样的结缘让翠湖以生态和谐、鸥趣灵动之美再一次名扬天下。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昆明海鸥文化节的持续举办,正是五华区委、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积极探索。
在海鸥文化节中,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华区委、区政府在以往的七届昆明海鸥文化节中,积累了生态文明品牌建设的宝贵经验,并在打造节庆品牌、塑造昆明的功能带、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的过程中,开创出一条自己的路子。近年来,五华区县域经济发展屡创佳绩,园区建设不断突破,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民生保障加紧建设,同时,通过翠湖片区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泛亚科技新区等一个个项目的建设实施,五华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迈进,驱动“首善之区”释放魅力。
的确,30载的人鸥和谐情,离不开五华这一“首善之区”的努力守护与坚持;红嘴鸥钟情昆明30年,离不开最早始于五华的情愫萌动,离不开五华一直以来对海鸥、对生态文明的深情与热爱。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3j8zdvuab25Sy5icuFpU0m0pxGjf1oO6UAM11UiarWdLeibRcBqx3trCsAOA00CPticwlfHjnKbqCC9g/0
造访30年的“生命密码”
冬春变换,红嘴鸥们30年里持续造访昆明、造访五华,从最初追寻温暖的本能迁徙,到如今每一年的如约而至,红嘴鸥们承载、享受着昆明人持续深厚的爱与眷恋;从第一只偶然踏足昆明到越来越多的大部队年年造访昆明,红嘴鸥对昆明这一迁徙目的地的情有独钟仿佛已经生成一个族群的“生命密码”,不再因岁月更迭而转移。
这种深入生命、基因的影响力与五华、与昆明对海鸥的热爱、关注、守护有着绝对的关联。红嘴鸥来昆明30年,已经成了昆明名符其实的“冬日宠儿”。举办海鸥文化节、为海鸥特制鸥粮、成立红嘴鸥保护基金会、为宣传保护海鸥出书……莫不是源于对海鸥亲切情缘。
据统计,每年冬季海鸥来昆期间,翠湖日均入园量达2万人;年度性的昆明海鸥文化节也叫好叫座,广受市民喜爱的同时更相继获得 “昆明十大文化品牌”、“2012节庆中国榜·最佳绿色生态人文旅游节庆”等荣誉称号,见证着海鸥文化节从区一级创立的品牌成长为昆明城市文化品牌,又逐步迈进了全国关注的视野中,为五华区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先行区带来更多机遇。
海鸥持续造访昆明30年的“生命密码”,可以从祥瑞喜气的昆明海鸥文化节中找到生动的解晰轨迹。节日拉近了人与海鸥的情感距离,也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海鸥文化节已经吸引了包括昆明市民、省外游客、国外旅客等几十万人参与其中,其绿色、环保、健康、人文、公益的节日品牌内涵在逐渐丰富与扩大,爱心在人与人、人与鸥、人与城市之间不断传递,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节日的举办中得到更加深入地探索。
从海鸥的生命密码中,我们应该可以惊喜地发现溢美昆明的"五华密码"。
http://mmbiz.qpic.cn/mmbiz/nvSeNTGScj3j8zdvuab25Sy5icuFpU0m0r0jicQ5ZBbwDY2TW2sgvmicRQcuVBMju51cdicp9NsR8TzXBBerOUOlaA/0
相关阅读
昆明城变30年的白羽追风者
当我们幻化鸥影,从通透爽朗的高空,凌空欣赏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会在翩然间闯入一个视角奇特世界。
冬日到来,我和我的家族又迁徙到了南方。北纬24度,人们叫它昆明,这里是春之城,寒冬之际,春意不去。虽然偶尔会有阴冷,但更多的是蓝天,是高原暖阳。自从30年前第一次与这个春的城市邂逅,我们的家族就爱上了这里,直至今日,当西伯利亚冷风渐吹,我们就会沿着去年的方向启程,追着暖风,再次回到我们的第二故乡。
追随着温暖的温度,前辈第一次来这里,就在城市的中心找到了一汪碧水,虽然面积不大,可那里情调却是最好,那儿的人也最多,几年来,每一次迁徙,我和我的家族成员都要先来这儿看看。感动的是,每年,都有人在这里守候我们的到来,经过长途跋涉,总是能在这儿饱餐一顿。这个习惯延续了很久,从第一次来,至今都已三十年光景,也是在后来,我也才知道这里有个很美的名字——翠湖。听前辈们说,这个在我眼前的翠湖已与三十年前大有不同。而对我来说,每年回来,都觉得这个地方在变化着。
80年代,翠湖周边没什么高大的建筑,那一池翠绿十分显眼。可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周边的空间环境有了变化。从空中看,周边有高楼拔地而起,高低错落,道路脉络显现,城市变得立体起来。直到90年代,翠湖已变化很多,它变成了一个市民公园,人们已经可以乘着彩色的小船来到湖中央与我们近距离接触,环绕湖面,绿化也好了起来,公园已经变得满目葱绿,和碧色的水面相映成趣。最近这几年,这里又重新开放,所有过路的人都能来到水边,阳光好时,还会传来人们的歌声和乐器声。翠湖在变,来到翠湖的人也在变,前辈们口中说的人们黑白灰色的衣服,现在也已变得五彩斑斓。除了熟悉的昆明的口音,我还经常听到外地人说话,他们每每与我们靠近,总显得惊喜万分。以前人们总拿着胶卷相机给我们拍照,可现在,人人都把我们的身影用手机记录下来,随身携带。翠湖在变,可不变的仍是这里碧绿的水,清新的微风,以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透彻阳光。人们给我们的食物从面包变成了更为营养美味的鸥粮,可不变的却是人情的温暖,我们在这儿,三十年来从未被冷落。
每每飞过中心城区,我都无法把眼前的景象与前辈口中所说的地方联系起来。前辈口中的南屏街,虽然路不宽,但车不多,迎着冬天的阳光,人们骑着自行车南来北往。可现在,在我眼前的南屏街已经成了市民的步行街,车流都从地下穿过,自行车都变成了电动车。一旁的顺城街,前辈说那里小巷弯弯曲曲,人流攒动,小摊小贩热闹地在街上做买卖,可如今,顺城老街已成为霓虹闪烁的顺城购物中心,小摊小贩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亮堂的店铺,年轻人穿戴时尚穿梭其中。那如玉带一般的盘龙江,也是我们经常逗留的地方,其实这里是我们的新据点,前辈们对这里不是特别“感冒”,也许是因为以前水质不好,河道周围也会有污水,不过现在好了,河道规整,洁净自然,我们在昆明又多了一个栖息地。
这两年来,我觉得这个城市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昆明城的范围扩大到了滇池四周。如果去到滇池边,那海埂大坝就是不二选择,长长的堤坝总是聚集着那么多人。每隔一年,滇池周边都在变得更美,一片片湿地美不胜收,有树有花有水,相比从前远离城区就看不到人的时候,现在热闹多了。前辈们说,以前昆明的道路都不宽,南北一条北京路,东西就是人民路、东风路。可是现在,城市主干道已经大为拓宽了,左右两边车流繁忙。再远的地方,还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立交桥,连接着城市各个片区。有些高架上还行驶着人们叫做地铁的交通工具,每年来到这儿,我们都能发现新鲜事物,这个春的城市,每年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三十年来,城市变了,城市里的人也在变,可每一年,阳光依旧,温暖依旧,当世界其他地方深受寒冬困扰,这里却如二三月的春光,就像人们口中常常念叨的诗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里的人也永远那么热情可爱,每个冬天,他们都不会爽约,每个冬季,我们都共同度过太多美丽的时光。在这儿过冬,总是那么惬意,舒适。我觉得,昆明市民生活在如此宜居的地方,是那么幸福且幸运的一件事,当然,这也是我们的幸福之地。每年,我们来到昆明的第一站,就是碧绿的翠湖水景,看看新的一年,这里的人们又有什么新变化,看看周边,又多了什么新美景。可这个城市永远在给我们惊喜,城市越来越错落有致,道路越来越清晰,人们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如花的笑脸。北纬24度,春之城,春意永远停留的地方,我们永远的第二故乡。
盘旋翠湖,盘旋五华,盘旋昆明,盘旋生命——我们的记忆值得共享。
城亘已改,鸥心动人。这是我们和这座城市共同筑造的成就感。(昆明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