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灶的昆明米线
昆明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是旅游城市了,这倒不是那个上级给的头衔。游客数量就在那里摆着。近期更是从上到下都在准备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大街小巷都贴满了标语,声势浩大。不过,在各种高屋建瓴的规划、计划下,究竟怎样提升旅游城市的品位,恐怕有些事比贴标语更重要,我就来从昆明米线馆的几个细节来说说。
据我所知,昆明的米线馆在清朝后期就有了,那时候,米线的吃法得到了一次革命,就是把以前几百年一直做凉食吃的米线做成了热食,鳝鱼米线、小锅米线、过桥米线一下子都出来了。米线,成了云南的一张名片,多少外地游客都慕名而来。
以前开馆子的,都是把食品送上桌来。可是,渐渐地,昆明的米线馆变成了一个式样,顾客买了票,到窗口去端,再回到座位上。这个改变起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据说是不培养顾客的资产阶级老爷脾气。
从此,昆明的很多米线馆就把这个革命传统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昆明人都知道,凉米线倒也罢了,自己端就端。可滚烫的过桥米线、小锅米线,要自己端着在店堂里走来走去,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危险隐患。
现在好一点,昆明的过桥米线基本上都是服务员端上桌了,前几年还真有服务员把盘子往你面前一摆,让顾客自己去端那碗近乎上百度的汤。但小锅米线、热米线,还得顾客自己去端,这成了普遍现象,彷佛天经地义了。我就纳闷,这些店家真的就不替顾客想一下,改改这个规矩?我在很多外地也吃过类似米线这样的小吃,都是服务上桌,难道昆明人的服务意识就这么落后?
还是米线馆里,很多桌上都摆着酸醋和酱油的瓶子供大家按口味调味。但是很多这样的瓶子就没个说明标志,来吃面条的顾客,要放醋拿了酱油瓶。而吃米线的昆明人都知道,除了凉米线,其他吃法的米线很少放醋的。于是就经常看见很多人拿着这两个瓶子在瓶口上闻来闻去,不卫生也不雅观。换两个有标志的瓶子很难吗?
现在昆明的米线馆里也买面条,但这些馆子里的面条卖得是天下一绝,一次煮好很多,有人买的时候,如同烫米线一样,把面条放到沸水里一烫,就成了一碗方便面似的面条,昆明人形象地把它称为“洗澡面”。
这种“洗澡面”,早就失去了面条的香味,浓做一堆。天下的面馆,从来都是现吃现煮,很多外地的朋友到昆明后,都在抱怨昆明面条的难吃,却不知这是春城的特有煮面方法。
你说这些毛病,如果只是昆明的小馆子如此也倒罢了,可现在就是几家连锁经营的老字号也是这样。这可不是刷标语喊口号能够解决的服务意识问题,也不是政府下命令改变的事情。不过我相信,这些服务业的改进,能够为企业为经营者带来更好的效益,怎么就没人想着改改呢?
也许是昆明的米线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生意压力小,加之昆明人小富即安的心理作怪,造成了这些缺憾。
从昆明米线馆的这些让人郁闷的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得出,发展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只靠政府在高喊是没有作用的,还得从业者用心,才能把云南米线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