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人订制看冯小刚14年前的“抄袭”
从私人订制看冯小刚14年前的“抄袭”有人说,冯小刚这是江郎才尽,有人说这根本就是自毁。但我要说,冯小刚有才吗?
还是说个有趣的事,最有名的冯氏喜剧《不见不散》,记得吧,最有名、流传最广的情节就是葛优装瞎子,但这个桥段其实也有来源的。
1984年,林岭东率领林青霞和谭咏麟拍了一部电影《君子好逑》。电影细节挺有趣,不多讲,讲重点。
那时还青春无敌的谭校长和貌美如花的青霞在海滩上做情侣状闹着,谭校长闭眼走路,逗着青霞玩,海滩上人多,结果谭咏麟撞到了别人。
青霞只好向人家赔理,说“他是瞎子”。可是,对方不饶,要打谭咏麟。这时,谭一下子睁开了眼睛,说了一句日后被广泛流传的名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
剧情再发展20分钟后,因为谭校长与青霞闹了别扭,谭约青霞在某餐馆见面,说了一句更经典的:“不见不散”。
1999年,冯小刚的《不见不散》贺岁片大卖,谭校长当年说的那两句名言由葛优说了出来,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桥段。
冯小刚有没有看过《君子好逑》,我不知道。但是,这情节实在太像了。
抄袭?借鉴?不,冯小刚把这个叫致敬。在《私人定制》的点映媒体见面会上,冯小刚说到:“这戏是向《甲方乙方》致敬,《甲方乙方》是向《顽主》致敬。”
艺术创作何谓抄袭?音乐版权法规定,8个小节的歌曲雷同不算抄袭,那么,电影呢?两句台词的相似、一个桥段的雷同,那是人家借鉴的好。
自从《甲方乙方》大火,冯小刚成了贺岁喜剧的代名词之后,开始琢磨深度,开始玩深沉,《夜宴》、《唐山大地震》、《集结号》、《一九四二》,他的用心很明显,野心也很大,但这些电影好坏参差,水平一般,撑不起他的野心。
就连他最擅长的喜剧,其实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市井幽默、地气接得好,而这背后既有王朔的功劳,更有多处借鉴、致敬的小聪明。
所以,冯小刚有才吗?恩,有点小聪明。
下面是《私人定制》点映的采访实录,从中可以看出冯小刚的部分心态,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Q:点映时间为什么从12号延迟到17号?
A:预热时间不能太长。
Q:片名为什么叫“私人定制”?
A:都是偶然想到的。经常在时尚圈看到“定制”。其实也可以叫“甲方乙方2”,但就为了躲这“2”。
Q:私人定制是炒《甲方乙方》的冷饭吗?
A:007都炒了多少年的冷饭了,四十多集了。寅次郎的故事,那多了。这饭值得炒。我一天当中吃饭最香的就是夜里两点多钟起来拉开冰箱门,剩饭,我最喜欢吃剩饭,入味。
Q:票房期待?
A:票房中磊说最合适。说低了中军中磊不乐意,说高了万一没到那儿就笑话了。
Q:最后那个笑话是网络笑话。以前你的作品很少采用网络笑话,现在为什么要用?
A:我觉得这个笑话的思路太有意思了,也很适合葛优。过去很多东西来自于生活,现在网络也是一种生活。而且网络上有很多特别有智慧的人,高人,特别高。
Q: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创作心态有何变化?
A:拍这个电影心态特别简单,就是拍个快乐的电影,大家觉得我应该拍的、葛优应该演的贺岁片。因为每次贺岁片出来,观众经常拉着我和葛优说“特别喜欢看你们的贺岁片,高兴啊”。能让这么多人高兴,是一积德的事儿,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
Q:李成儒那一段,关于雅俗的探讨,是不是你内心的写照?
A:王朔写的这一段,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觉得挺有意思。我们拿别人开涮别人不乐意,拿自己开涮不会招惹谁吧。
Q:片头“纯属虚构”是之前加的还是后来加的?
A:现在大家都特别爱聊这个,怕大家联想,加上的。就是告诉大家,现实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我拍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
Q:如果你是私人定制公司的客户,最想完成的梦想是什么?
A:我的愿望好像都实现了,而且提前实现了。(问葛优:我还有梦想吗?葛优:有!身体健康呗。)我们就帮着别人实现梦想。
Q: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钱真的不重要吗?(语境:冯小刚一直说票房不重要,钱不重要。而电影中都是钱实现了梦想)
A:前提是,刚才有一朋友,不断跟我聊票房。票房分谁聊,发行人聊特合适,导演不合适,观众看报道觉得你挣多少钱跟我有什么关系?他们还是关心好看不好看。导演还是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观众满意度上。
钱在有些时候是王八蛋,但有时候也是亲人。钱现在就是“政委”,以前政委给你做思想工作,现在把钱往那一摞,这思想就通了。
Q:你自己认同“成全别人,恶心自己”吗?
A:原来的(《甲方乙方》)叫“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现在不能一模一样啊。它这公司可不就这样吗,你要当一领导我就当一碎催,你要当一大款我就当一马仔。不用考虑我,只要您高兴就行。
Q:你同意要迎合观众的喜好吗?
A:观众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只能说大多数吧。观众既可以被影响,也可以被引导,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你,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Q:《甲方乙方》是一气呵成的,每个故事之间也有联系。《私人定制》的故事非常荒诞,而且第二个故事和其他故事风格不太一样。
A:其实都挺荒诞的,都没有可能。我们弄这戏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合理性。第一个故事叫“不正经”,第二个故事叫“不着调”,第三个故事叫“不讲理”。创作的时候有这三个就特别解放,所以最后来一个歌叫《解放》。拍喜剧要是有一堆合理性就没法写。喜剧就是虚构。
Q:这会是你最后一部喜剧吗?
A:(反问)为什么啊?
我是拍烦了正剧,没拍烦喜剧。
Q:剧本中你和王朔所占的比例是怎样?
A:我们俩坐那,王朔口述,我打字。偶尔,我也加两句,然后王朔再整理一遍。他说我们把这当一个玩的事情。我们俩找个地方一住,每天上午我们俩聊,下午我打球他写。晚上不聊这事儿,基本上是喝酒。弄个半个月,他说行了,你可以干你的事情了。他交稿之后,我把刺儿捋一捋,不能太扎人。
Q:《非诚勿扰2》中有情怀,《私人定制》的情怀是什么?
A:《非诚勿扰2》有我们这一代的生活,讲老了的事儿。这个电影纯属胡扯,好玩。拍的时候葛优就说给我多换几身衣服,多变几个人。
Q:有没有想过把杨重这个角色也拍成一个系列?
A:其实从杨重往前数,应该是《顽主》。这戏是向《甲方乙方》致敬,《甲方乙方》是向《顽主》致敬。改编王朔小说的电影很多,但真把人物拍活了,是米家山的《顽主》。那部电影是中国电影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
Q:现在还有心思拍像《集结号》那样的电影?
A:这东西可遇不可求。剧本要是赶上就好,但难赶上。
Q:拍喜剧以来,观众群是否有变化?
A:原来说,我的观众过不了长江。后来这个问题不存在了,南北都一样,到了深圳、成都、重庆,观众的热情一点都不亚于北方。说明被普遍接受了。
Q:奥斯卡最俗导演奖是颁给自己的吗?
A:我建议他们设一个。
Q:你对这部作品满意吗?
A:我们满不满意不重要,这电影给观众拍的,观众满意才重要。拍这电影是得有忘我的精神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李瀛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