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兴趣哪来动力去学习?
没有兴趣哪来动力去学习?女儿所在的小学多年来保持一个传统:大力提倡学生打乒乓球、跳绳、踢毽子,并且每年冬季都会举办比赛。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室外运动,即便是这几种传统项目,也有许多上学前还不能掌握技能。在学校氛围影响下,充分利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时间,最终都学会了至少一种,有很多还成为了爱好。
学校这样做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所拥有五六千人的学校,囿于现有条件,活动场地小,学生多,而学生又恰好处在爱动的年龄,如何能兼顾安全和引导学生锻炼,确实不容易。而这些活动恰好符合这个要求。对场地要求低,器材携带方便,运动中危险性小,对于学校的实际状况来说,还真是特别适合。尤其是跳绳,可以单人跳、两人跳、多人跳,对于学生锻炼、和同学交往、增强集体凝聚力也是个很好的途径。
所以,我想这也是此类活动能长期坚持的原因。只有合适的、喜闻乐见的才有生命力,才能持久。
校园集体舞的推广受到冷落也就不难理解了。且看集体舞推广过程中学校不接受的原因,“舞蹈师资短缺、男生接受程度差、学校场地狭窄是学校提出最多的三个原因”。
舞蹈师资短缺说明什么呢?众所周知,我们汉族的舞蹈天赋并不好。大部分人不擅长舞蹈,根本谈不上喜欢。除了迫不得已的要求,不会主动去参与。成人对此都没有热情,又如何去要求孩子?
男生接受程度差,正是集体舞根本不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和喜好的有力证明。中小学生虽然活泼好动,但跳舞可以是少数孩子的业余爱好,却不能成为所有人的必须。舞蹈动作的难以掌握提前在心里形成了障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哪来动力去学习?
学校场地狭窄,是近年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后的普遍状况。集体舞的推广根本没考虑到这种情况,闭门造车,一厢情愿,也一定会孤掌难鸣。
仅仅是这三条就足够了,和是否拉手、有肢体接触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说推广校园集体舞是为了让学生健身,那难免更让人产生疑问。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他同样可以达到健身目的,为什么非要跳集体舞呢?
根本原因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专家习惯了越俎代庖,更多地以行政命令,而忽视了教育的规律,过多干涉孩子的教育。所谓推广,没有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没有关心学生真正喜欢什么。同其他事情一样,孩子们被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以拒绝来反抗,受到冷落是必然的。
其实跳校园集体舞拉不拉手不是问题,要求学生跳集体舞才是问题。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事无巨细的管理,只会束缚孩子。只能让孩子的大脑越来越懒,思维越来越被动。长此以往,孩子距离我们的培养目标越来越远。
情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校和家长都担心孩子早恋,就尽量隔离两性,所以才会产生出跳集体舞都不拉手的“奇观”。试想,如果孩子从小被限制与异性交往,怎么能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技巧?怎么认识异性的情感情绪与同性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么才能体验异性交往有别于和同性交往?
心理学一直在研究哪些因素组成了智力。目前有很多理论都指出,情感是组成智力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绪智力是指能准确而恰当地感知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情绪智力,也就是大众说的情商。
那么,情商怎么培养呢?是不是读几本书、上几堂课、考几次试就可以了呢?当然不可以。情绪智力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在体验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习分析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且能够恰当地和他人,尤其是异性交往。
孩子对异性的好感,会随着青春期而萌动,有相当一部分的驱动力是他们的荷尔蒙水平决定的,而不是由老师或者家长一句话就能斩断的。与其剥夺他们的学习机会,不如顺其自然,关心孩子的情感发展,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和体验异性交往,让他们分清什么是恋爱关系、什么是非恋爱关系。怎么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怎么看待他人,特别是异性的情感,如果有冲突怎么处理?认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需要,寻找什么样的人是自己想找的人。理解爱和激情,爱和责任,以及生活目标。这些都是孩子们需要长时间尝试、学习和体验,甚至在挫折中处理和理解。
父母自己具备知识并做好心理准备,把孩子成长中的一些事件正好可以利用为教育机会。孩子与异性交往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指导,当孩子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无处倾诉,无法学习。而且如果在青少年期间被剥夺学习的机会,那么到青年期交男女朋友或者走入婚姻都可能出现问题。
情感教育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长期任务,并且对他们的人生是否幸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把情绪智力这个无法在课堂中学习的智力因素在生活点滴中培养起来。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