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t 发表于 2013-10-21 12:23:16

统一公车标识获赞 监督关键在于执法必严

  统一公车标识获赞 监督关键在于执法必严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中纪委办公厅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公车治理的建议时,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今年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针对老百姓反映较多的公车腐败问题提出了“公车统一标识”,“强化监督”、“加大惩戒力度”、“推进公车改革”等具体建议。

  中纪委称,下一步,将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严格购置和运行经费预算管理,实行公务用车经费在财务上单独列项和单车定额核算制度,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管理,严格实施使用登记和公示、配备更新及使用情况统计报告等制度。这样的答复显然是接受了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

  长久以来,“三公消费”是社会普遍关注且常出丑闻的领域。所以,公众也一直期盼在“三公”问题上出台强有力的举措,既能够节约政府开支、把资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也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官员廉洁度。尤其在公车使用的问题上,公众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公车滥用、私用严重,超标配车突出,这样消耗了大量公共财政资源;二是公车特权相当普遍,在违反交规时有豁免权,占据公共资源时又有优先权。

  所以,针对这种现状,公众的改进建议也集中在一点,那就是公车统一标识,方便群众监督。如今,中纪委要求推行这个做法,除了标识之外,还增加GPS定位,这就意味着饱受诟病的公车问题可能会获得部分解决。但是,在我们看来,技术层面推行新政固然可喜,但还需要完善配套监督体系,并且增强严格执法的力度,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具体而言,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主动监督。无论是统一标识,还是GPS定位,都只是为管理和监督公车使用提供条件,但是去不去利用这些条件还是取决于公权力部门。比如,GPS定位可以记录每一辆公车的日常运行轨迹,但是如果不去进行比对,不去核查这些运行是否合理合法,那么这种“装备”其实了无用处。监督部门要掌握主动权,就像一辆装有GPS的公务车经常出入娱乐场所,不能坐等群众举报,还应该想方设法进行主动监督。

  换句话说,在装备GPS等设备之后,必须配备相关的监督人员和分析系统,主动利用这些先进的装备。因为逻辑很简单,比如在学校这样的地点,如果有公车经常在上学、放学的时间点出现在附近,那么就完全有理由怀疑这辆公务车私用;又如一辆公车经常出入各大娱乐场所,或者非必要的长途旅行,就应该主动介入调查——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它在执行公务。全覆盖的监督可能存在难度,但在娱乐场所、学校这种公车私用、滥用问题高发地带,则完全可以有主动的监督,不能安装完了事。

  其次,确保群众监督。历史反复证明,人民对权力的监督是最有效的、最细致的,因为人民群众无所不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在公车统一标识的同时也要确保群众举报的平台完备、监督的渠道畅通。这还有两方面的注意事项,一是保证群众检举揭发公车的问题不被打击报复,二是可以给予积极监督的群众适当的荣誉和奖励。

  再次,就是严格的执法。毕竟公车的使用者都是政府官员,最终处理这些存在公车使用问题的人也是政府官员,部门与部门之间、官员与官员之间,他们是否能够形成严格、有效的监督与被监督、执法与被执法的关系?公众对此其实是容易心存疑问的。正因为如此,中纪委的新举措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能否做到“令行禁止”、“执法必严”。让每一起违法违规的公车事件都得到严肃查处,这才是纪检系统对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最有力的答复。

  只有在配套完善和执法严格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公车使用等导致政府威信下降、群众抱怨增多的问题。我们也知道,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在试点类似的公车监督机制,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现在期待有更多地方主动实现条件,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的统一标识、安装GPS定位装置等,通过包括在公车方面在内的种种改进,更大程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重塑政府公信力。
      
  中纪委“开方”治理公车腐败现象

  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近日成为多地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曝光的热点。车轮腐败,被阳光“晒”脱了皮。中纪委近期也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加大惩治力度。

  曝光、公示、监控——种种“药方”对于沉疴已久的公车腐败现象,能否奏效,公车改革这个“大手术”将如何有效推进?

  多地曝光公车违规“车轮腐败”被晒“脱皮”

  在福建最近曝光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中,一地税局副局长因公车私用被免职;山东省曝光7起违纪典型案例4起涉及公车违规,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曝光台”首次晒出涉及27个单位的31辆公车违规;山西晋城市纪委曝光了中秋、国庆期间出入高档消费场所的公车车牌号码,并要求处理相关责任人……

  近期广西南宁市纪委监察局在市属媒体上用一个整版,将近20个单位或部门的上百次公务车辆违章违法行为进行集中全面曝光。记者看到,此次公开曝光的是9月1日至10月8日期间公务车辆违章违法行为,曝光名单包括南宁市下辖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曝光信息则包括车辆号牌号码、机动车所有具体部门等。“引入外部监督、媒体监督,对于治理公车滥用乱象,效果立竿见影,”广西南宁市纪委常委雷沛进告诉记者。

  早在今年6月份,南宁就组织市属媒体对公车违法现象开展重点曝光,并发起随手拍公务车违法违规活动,受到网友力挺;纪检、公安部门联手查处、曝光公车违规违纪,震慑效果明显。如清明节期间,南宁市一副处级干部私自驾驶公车到柳州扫墓,经查实后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今年6月初,一副调研员擅自驾公车到酒店参加私人宴请,城区党委对其进行严肃约谈并收回该车辆……

  南宁市监察局副局长蒋宁华表示,“公车违章违法背后体现的是特权思想在作怪,今年以来,南宁市将整治公车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一个重要抓手,采取‘零容忍’,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献认为,从遮遮掩掩,到接受网民监督,再到主动曝光,近期国内公车监管力度明显加大。

  挂公牌+GPS能否遏制公车乱象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提交《关于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的建议》,针对老百姓反映较多的公车腐败问题提出了“公车统一标识”、“推进公车改革”等具体建议。

  近期中纪委明确回复:下一步,将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严格购置和运行经费预算管理,实行公务用车经费在财务上单独列项和单车定额核算制度。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管理,严格实施使用登记和公示、配备更新及使用情况统计报告等制度。

  此外,中纪委称,将探索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制度,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监督三公消费,首先应在财政预算上明确体现和严格执行,”一位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官员说,原先我国在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单列的“三公”项目,今后应该越来越详细,尤其对于公车购置、花费都要严格预算,严格执行,这是治本的办法。

  湖北省政协常委、公车改革专家叶青认为,公车乱象作为当前干部不良作风集中体现的一个“病灶”,加大整治并根除已经刻不容缓,中纪委开出的“挂公牌+GPS”的药方对于加强监督是有效果的,但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在加快完成公车改革、大幅减少公车保有量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些监督措施。

  叶青指出,目前我国全口径的公车存量达到几百万辆,多得谁也说不清,中央从2011年4月起专项治理,全国已处理违规车辆近20万辆。这些巨大数字说明,如果不从根子上最大限度减少公车,甚至取消公车,目前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覆盖庞大的公车数量,“而且加挂公牌和加装GPS都是需要投入新的成本的,只有在大幅精简公车数量后,这种监督经济性和有效性才能体现。”

  重点取消“专车”走出越改越多困境

  一位地方干部告诉记者,公车直接触动领导干部利益,公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取消“专车”,“公务车辆集中管理,公车司机就是驾驶员,而不是代表某位领导的特权阶层,这样安装GPS、挂上公牌才真正有监督效果,公车腐败才可能遏制住。”

  近期一些社会热点新闻话题包括全国过半省份取消“O”牌等特权车牌。多年来,由于监管缺位和过度膨胀,公车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矛盾。

  “改革缺乏彻底性,监督缺乏透明性,惩戒缺乏严肃性,导致了多年来公车治理屡屡‘卡壳’,甚至出现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困境”,一位研究公车改革多年的人士说,各地出台的治理公车乱象的相关规定、政策不计其数,然而初衷良好的改革方案,不是推不下去,就是改革走样,出现了“虎头蛇尾”的案例,更有“公车照坐、补贴增加”的畸形现象。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献认为,公车乱象已经成为当前必须下决心认真治理的问题,而且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从根子上彻底治理,“当前必须要做减法,不仅要严控新购公车的额度,更要在存量上‘动手术’,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取消公车。”

  不少专家指出,我国公车乱象难以禁绝的根源之一,就是监督不力,有些公车已经不是“私用”,而是“家用”,完全没有约束可言。应把所有公车购置、使用、违章信息都彻底公开,将公车进行明显标识,对于违规者予以严厉惩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一公车标识获赞 监督关键在于执法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