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儿开 发表于 2011-4-25 06:59:20

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




昆明市大观公园,俗称大观楼,在昆明城西南,地处滇池草海北滨,与滇池西岸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古称“近华浦”,大观楼以悬挂孙髯所撰的长联闻名于世。
长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景,绘出一副登高望远的昆明风景:茫茫滇池、东边的金马山、西边的碧鸡山、北边的蛇山、南边的鹤山,水中的岛屿、云霞、落日、稻田、沙滩、荷花、杨柳,洋洋大观,风光如画。
下联叙史,写了汉、唐、宋、元四代有关云南历史的几件大事。借史抒怀,嘲讽了“滚滚英雄”的“伟烈丰功”,并尖锐地指出:历代统治者“费尽移山心力”去征服云南,但最终却只剩下“断碣残碑”和“苍烟落照”。

在艺术上,此联获得巨大成功。首先是结构和篇幅上的突破。此联一反以前对联短小精悍的特点,洋洋洒洒,达180字,开创了楹联史上长篇巨制的先河。在结构形式上,上联写景,下联写史,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次,在修辞手法上,以文入联,成功运用了拟人、比喻、象征、内对、排比、用典等手法。写景则气象万千,如诗如画,写史则思接千载,典雅华丽,尤其是景、史、情三者有机结合,沛然如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之痕。联语成功地运用比拟、静物动写。写山写水,以“神骏”、“灵仪”、“缟素”拟之,使无生命之物亦能奔走、飞翔,神彩逼人。又擅象征性意象的运用。如下联中“暮雨朝云”、“苍烟落照”、“疏钟”、“秋雁”等意象,耐人寻味,深刻地倾泻了作者对历史无情、世道沧桑的喟叹。联语内对和排比手法更是运用自如。内对又称自对。上联中“看东骧神骏,西煮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及下联的“汉习楼船……”皆是。自对拓展了全联篇幅,使之容纳更深广的内涵,犹如一篇绝妙的姘体文。在语言上,全联既辩丽横肆,文气纵逸,又富音乐美,语如贯注,声调铿锵,若出金石。总的说来,大观楼长联鸿篇巨制,博大精深,金声玉振,是楹联史上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大观楼长联写成并雕刻悬挂后,当时即轰动儒林,传诵海内。当时一文人吴仰之在诗中评价说:“铁板铜琶镗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

孙髯题大观楼长联问世已300余年,其影响可谓波远泽长。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闻名下,孙髯翁一副长联同样使大观楼蜚声宇内。长联,原由昆明名士陆树堂以行草书写悬挂楼前,咸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毁于兵燹,联亦无存。同治五年(1866)年,提督马如龙重修大观楼,一方胜迹,顿还旧观。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特请诗人书家赵藩楷书长联,重挂楼前。大观楼及其长联,现已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大观楼长联对后世楹联发展乃至整个文化领域的巨大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是首开长联创作之先河,带动了后世的长联创作。楹联本以短小精悍为特色,清代以前楹联,绝大多数不超过50字。而孙髯这副楹联,却洋洋180字,当时即被称为“天长第一长联”,人们从这副长联体会到:长联能容纳更博大的内容,显示更恢宏的气势,体现更高超的技巧。于是不少文坛勇士开始尝试长联创作,至清代后期,遂形成长联创作高峰。
二是艺术形式自创一体,为后世长联创作提供了借鉴。孙髯长联上联写景,下联咏史,写景、咏史、抒情三结合,内含排句和自对,这种结构几成长联的定式。后式长联创作者,多采用这种定式,有的甚至通篇模仿此联。
三是长联不凡的气势,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并不限于楹联一域。

陈毅在《船舱壁间悬孙髯翁长联读后喜赋》中写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1961年1月24日,郭沫若游大观楼,即席写了一首五律《登楼即事》,现悬挂于楼前。诗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一次中央开会,毛泽东对云南一位负责人专门谈起,说你们那里是“四围香稻,万倾晴沙”,有“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1958年3月,毛泽东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看到了辑录在《楹联丛话》里的大观楼长联,借来三种该书版本对照阅读,并圈点批注。《楹联丛话》说:“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余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一楹贴多至一百七十余言,传颂海内。”毛泽东旁批:“一百八十字”。该书评长联:“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毛泽东旁批:“从古来看,别创一格,此评不确。”大观楼长联获伟大毛泽东此评,的确当之无愧。
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喜爱此联(见邓林《我爱我的父亲》一文)。足见此联影响之巨大深远。
正如当代联家余德泉一副对联写道:“滇池百里,孙髯千秋。”


长联作者孙髯(1711—1775),字髯翁,号颐庵。云南昆明人,祖籍是陕西三原,幼时随父流落昆明。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超群,幼时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未应科举,终生为一平民,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广交诗人墨客,常聚会于名胜古迹吟诗作赋,晚年寄迹昆明圆通山咒蛟台卜易为生,自号“咒蛟老人”,后因有子在弥勒经商,将他接去赡养,并在该县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病逝后就葬于弥勒。




http://f1.rednet.cn/bbs/2007/08/17_164445.jpg






http://f1.rednet.cn/bbs/2007/08/17_164509.jpg

忘忧草 发表于 2011-4-26 19:36:17

大观楼我喜欢去玩划船

admin 发表于 2011-4-27 04:55:20

小泥巴 发表于 2011-4-26 19: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观楼我喜欢去玩划船

划船是个不错的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