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儿 发表于 2013-7-4 10:52:02

婚纱的由来和婚服的变迁



                                                                                          


                                                                                          




中国人的婚服变迁

中国古时候有个传统习俗: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算完成。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式婚礼服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新人们往往喜欢身着红色礼服。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西式的白色婚纱刚流传入中国时,并没有被人接受,反而结婚照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20世纪初的中国还在满清的统治之下,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虽然这时候摄影技术流入国内,但是人们始终对照片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新人结婚很少有拍摄婚纱摄影的。

“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追崇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会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轿的是铺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在朋友的簇拥下,步入庄严的教堂,新人交换戒指,互致亲吻,在大家的注目下新郎将新娘抱进车内,去度他们的新婚蜜月。

对穿婚纱的风俗推动最大的,可以说源于一对大人物的婚礼——蒋介石和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蒋介石穿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着雪白的手套。宋美龄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手捧一束康乃馨。当天国内各大报纸都登出了蒋宋二人的新婚照。此后,国内婚纱厂家相继建立,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头戴白色长纱,手捧鲜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手捧黑高帽,白硬领衬衫,黑领结,戴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伴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婚纱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类似这样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如今在中国,几乎所有婚纱照中的新娘都身穿白色婚纱,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婚纱礼服成了每一位新娘第二重要的决定,仅次于挑选自己的丈夫。

小贴士

婚纱由来的传说

关于婚纱的由来,西方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十六世纪的欧洲爱尔兰皇室酷爱打猎。在一个盛夏午后,理查伯爵带着猎枪、骑着马在爱尔兰北部的小镇打猎,巧遇在河边洗衣的萝丝小姐。理查伯爵顿时一见钟情,被萝丝小姐的纯情和优雅气质深深吸引,同时萝丝小姐也对英俊挺拔的理查伯爵留下深刻的爱慕之意。

狩猎返回宫廷的理查伯爵提出了迎娶萝丝的想法,皇室一片哗然,并以捍卫皇室血统的理由坚决反对。为了让伯爵死心,皇室提出了一个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希望萝丝小姐能在一夜之间缝制一件白色圣袍(当时没有穿白纱嫁娶的习惯),其长度要覆盖从爱尔兰皇室专署教堂的证婚台前至教堂大门的距离。

要求提出后,萝丝小姐居然和整个小镇的居民们彻夜未眠,共同合作,在天亮前缝出了一件精致且不失皇家华丽气息的16米白色圣袍,当这件白色圣袍于次日送至爱尔兰皇室时,皇家成员无不深受感动,在爱尔兰国王及皇后的允诺下,完成了童话般的神圣婚礼……




中世纪不进教堂不穿婚纱

在教堂结婚的风俗产生于16世纪晚期。宗教改革家路德仍然将婚姻视为一桩尘世间的生意。他认为结婚和教堂两者间毫无联系。但是面对新教的冲击,天主教开始重申教会对信徒婚礼的权力。

天主教会对婚姻的影响开始于16世纪中叶召开的特兰托宗教会议。会议驳斥新教的改革主张,宣布所有新教为异端,认为中世纪以来天主教的教义、仪礼正确无误,不容修改补充。会议坚持7项圣礼(圣事),即洗礼、坚振、圣体、告解、终傅、神品和婚配。这些圣事多数从使徒时期就被使用,但婚姻圣礼直到这时才被正式确认。

此后,每桩有效婚姻的缔结仪式均需在地方上的教士和两个见证人面前举行,但是仍然没有结婚专用的服装,教会支持皇权有关服装的规定,认为任何奢侈的行为都要受到诅咒,一件衣服只穿一天,这是有罪的。

整个中世纪,根本就没有专门用于结婚礼服的颜色,也没有特殊的款式。色彩和裁剪只要符合普遍的时尚就可以,在扬·凡埃克画于1420年左右的《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新郎是一位富裕的布匹商人,他穿一件有毛皮装饰的褐色披风,新娘则穿一件有毛皮装饰的绿色衣服。

到了1600年左右,即使是非常富有的新娘都不制备结婚礼服,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父母强迫她嫁给贵族青年帕里斯,并决定在星期四举行婚礼。这需要大张旗鼓,朱丽叶的父亲要求“雇二十个有本领的厨子”,但是即使到了婚礼之前的晚上,朱丽叶才说:“奶妈,请你陪我到我的房间里去,帮我检点检点衣饰,看有哪几件可以在明天穿戴。”朱丽叶带着奶妈简单的看了一下衣箱,然后选中一件衣服,就算完了。女伯爵朱丽叶在婚礼上不穿新礼服,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

红色曾是最高贵的颜色

像朱丽叶一样,新娘们在结婚的时候,都穿自己衣箱里已有的最好的衣服,而礼服的颜色则要符合当时的时尚。

中世纪只有贵族才允许穿红色的外套,这种外套裁剪的就像长袍一样,有钟形的褶皱,宽大的袖子,人们称之为绍帛,是中世纪典型的服装。如果有人胆敢穿着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符的红色衣服,就会被处以死刑。

当贵族失去其经济权力的时候,也就同时失去了对红色外套的特权。1498年,德国弗赖堡有关服装的规定中允许学者也可以穿红色外套。1524-1525年德国的农民战争中,奋起反抗贵族的农民们要求拥有穿红色绍帛的权利。但起义失败了,红色外套还是与他们无缘。不过此时城市里出现了一个小阶层的市民,他们通过经商变得比贵族还要富裕,他们用金钱的力量赢得服装上的权利,这些所谓的城市贵族把代表权贵的红色穿在了身上。

文艺复兴时期,红色是最漂亮的衣服颜色,而且老幼皆宜,在多米尼哥·基尔兰达约所作的令人感动的肖像画中,祖父,一个长着圆头鼻子的老城市贵族穿着和他的孙子同样的红色衣服。到了18世纪,贵族们只保留了象征性的穿红色衣服的特权,1701年由亚森特·里戈所作的著名的路易十四的肖像画证明了这一点,国王路易十四身穿象征波旁皇族的蓝、白、金三色华服。在蓝色的加冕披风下路易十四全身穿白色的丝绸,短灯笼裤配以白色的丝袜。上穿白色的长筒袜,丝质的鞋子也是白色的。这身服装只有一处是红色的,那就是他的鞋跟。当时只允许贵族的鞋跟用红色。

因为红色是最高贵的颜色,能够穿红色的人,结婚的时候一定穿红色。直到18世纪中叶,纽伦堡的城市贵族结婚时,新娘还穿红色外套,新郎穿红色的裤子。

到了19世纪,德国人发现了苯胺染料,首当其冲,受到合成染料排挤的天然染料就是红色茜草。红色衣服成为每个人都购置得起的服装。红色成为普通市民的颜色。曾经稀罕的色彩的普及和贫民化最终导致了去色彩的流行,黑白灰成为新宠,结婚时穿的衣服也是如此。

黑色新娘礼服是理智的象征

在基督教的原初观念里,色彩具有迷惑人的作用,会引人堕落,虽然整个中世纪,教会都对一个问题纠缠不清,是要向上帝奉献上绚烂多姿的颜色以示崇拜,还是仿效上帝之子耶稣厉行节俭。虽然犹豫不决,但反色彩运动一度在时尚界非常流行。达官贵人们开始穿黑色,为平民百姓的穿着定下了基调。

在天主教的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与法国国王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后,保障了西班牙人和法国人之间的和平。新王后被称为和平的伊丽莎白。她喜欢奢侈,作为西班牙的王后必须穿黑衣服,因此她每天都穿一件新衣服,不过总是黑色的。

在新教地区,路德认为教士并不比普通的信徒离上帝更近,他的信念还表现在他布道时从不穿天主教华丽的礼拜仪式的长袍,和信徒一样穿黑色的衣服。路德的黑色长袍成了所有资产阶级的服装,它是新教的服装,荷兰的世界时尚。

黑色服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还有一个原因:自从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海路之后,靛蓝大量被运到欧洲。人们在五倍子染成的黑色上再用靛蓝复染,会得到一种非常漂亮的黑色。并且随着美洲的发现人们也发现了可以染出最漂亮黑色的染料:洋苏木。这是美洲中部的一种树木,加工时先劈成碎片,然后放到水中泡软。进口的洋苏木很贵,所以黑色成为高贵的色彩。

从二十世纪初留下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新娘都穿着席地的黑色长礼服,只有披纱是白色的。如果新娘置办得起,她的黑色礼服一般是丝绸的。这件礼服以后还可以在很多正式场合穿用,比如说做礼拜或者参加葬礼。

黑色做结婚礼服在心理上也很合适,过去结婚被认为是一桩类似于经济合并的严肃事物,没有任何遗产的人是不允许结婚的,这种禁令存在了几百年。出自爱情的婚姻是一个浪漫的理想,当炽热的感情产生时,人们用冷酷的理智来加以控制。黑色的新娘礼服就是理智的象征。

维多利亚女王引领白色婚纱风尚

1600年玛丽·美第奇和亨利四世结婚时,穿了一件白底的礼服,从鲁本斯所绘的《玛丽·美第奇与亨利四世的婚礼》一画上,我们可以看到新娘衣服上面装饰着一层又一层的金线及彩色宝石,外加一条金色披纱。玛丽并不是引领了婚礼穿白色的时尚,在她以及与她同时代的人看来,她不过穿了一件金色的礼服。

1499年,法王路易十二和安妮结婚时,安妮穿了一件白色的礼服,以示她的纯洁。不过第一个穿着白色礼服和披纱结婚的女性是19世纪最著名的新娘:1840年结婚的维多利亚女王。虽然当时的媒体传播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能像威廉王子那样成为世界的焦点,但是作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女王其影响自然非同凡响。婚礼当天,女王穿一件英国绸子制成的礼服,配有一条引起轰动的短披纱。一位新娘头顶披纱在当时是件新鲜事。维多利亚女王的披纱可以理解为对修女披巾的仿效:尘世的新娘也可以出现在神圣的祭坛前。不管怎样,维多利亚女王的新娘礼服成为人们狂热效仿的对象。有了皇室的示范,人们就延续了用白色的长礼服做新娘服装的风俗。这样算来白色的婚纱时尚也不到200年。

为白色婚纱铺路的是欧洲的白色时尚。法国革命后,整个欧洲时髦的女士都穿白色。这些革命女性穿一种没有腰身,无袖的衫裙,胸部以下有褶,胸部上是低领设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服装的面料,透明,由极薄的纱或者亚麻布制成。1800年左右歌德在他的《色彩规则》中描写了这种时尚:现在的女性们几乎普遍穿白色,而男性则穿黑色。白色的时尚被视为古典希腊式的风格。符合革命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

虽然这种希腊风格的服装流行的时间很短,但白色作为女式时装的色彩仍然保持了几十年,因为白色象征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穿白色衣服的太太雇有佣人,什么活都不用自己做。很多上流社会的家庭把白色的婚纱作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二战之后,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人们在婚礼服装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只穿一次的婚纱就变成了白色,在此之前,人们希望婚纱还能够在其他场合穿着。实际上,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纱在婚礼结束后又进行了加工,以后还可以再穿。

延伸阅读


异域风情

西方的婚礼风俗

婚纱无疑是西方婚礼中最大的亮点。而除了婚纱以外,西式婚礼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神父主持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有独特的婚礼证词,一般是由神父来主持,这些据说是源于北欧的古代婚礼习俗。

面纱

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

钻戒

《圣经》上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时的证物就是指环。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所不可缺少的步骤。

互吻

根据习俗,婚礼是以新人的亲吻而宣告结束。这一吻有着深刻的含义:通过接吻,一个人的气息和部分灵魂就留在了另一个人的体内,爱使他们合二为一。

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

这个习俗起源于抢婚盛行的年代,由于担心新娘的家人会在婚礼上将新娘抢回去,新郎必须空出右手来随时应战。

抱着新娘入洞房

这一习俗是从一些土著部落的婚俗演变而来的,由于这些部落里的单身女子太少,所以男子们要到邻近的村落去抢亲,将她们扛走,免得她们一沾地就会逃走。今天,人们认为,新娘不能用左脚迈进新房的门,所以最好让新郎将新娘抱进房。

大千世界

最长的婚纱

2012年3月20日,罗马尼亚一名模特身披一款裙摆长1.85英里(约2970米)的婚纱亮相,创造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件婚纱和裙摆动用了10个裁缝耗时100天精心缝制,共用了4700米塔夫绸、5.5米的蕾丝、45米内衬、1857根缝纫针和150轴线。蕾丝来自法国,其他材料来自意大利,造价5000英镑(约合5万人民币)。

如今,我们更习惯象牙色和白色的婚纱,其实黑色和红色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历史渊源。而结婚礼服的颜色并非天生就是白色,而是随着时尚潮流变化不定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婚纱的由来和婚服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