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昆明人 作者/时间的灰烬
丑陋的昆明人 作者/时间的灰烬丑者,不雅也,陋者,丑也!
昆明是个好地方,省会,如果云南独立的话,相当于首都北京。地方很大,公交车就几百路,很是牛逼。当然了,这话只限于我这种没出过远门,没见识的人而言。相对很多人来说,那就是个淘金的地方。还说大城市生活节奏很快,我怎么不知道这回事,你从他们吃饭的速度看出来了?
城市虽好,人却不怎么样。我一直对昆明人没什么好感,正如昆明人看不起玉溪人一样。昆明人的小气是出了名的,外地亲戚来了,从不下饭馆,直接带回家,美名其曰,外面的不好吃。你确定你的手艺比餐馆好?您怕花钱吧?别人占你几角钱便宜,你都能念叨几天。
昆明人同样也很牛逼,特别是那张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嘴,如果搞一个吹牛逼排行榜的话,昆明人稳居第一,北京的的哥够能吹的了吧,可是吹牛吹的能让周围的人都想用板儿砖将你拍死的,也只有昆明人了。昆明人最常吹的就是房价,某某时候又涨了,又怎么怎么了,我听着就烦,为什么涨呢?那是你们人口多,地方少,没住的,房地产不宰你们宰谁啊!别以为这样能显示出昆明人的生活水平,平时吝啬的要命,逮住不要钱的东西吃起来就不要命了。我家昆明的亲戚就这德性,还说农村的鸡,菜是绿色食品,其实还不是喂饲料浇化肥,现在粮食那么贵,谁喂米谁傻逼。我只是一农民,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可是站在昆明人面前我觉得我是牛逼的。
昆明有一大水塘,名曰翠湖,里面有海鸥。某年某月一天,鄙人有幸到翠湖一游,忽见走廊下游过两只鸭,分不清公母。旁边两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兴奋的指着两只鸭子说道:快看,那对鸳鸯游过来了。两只鸭子竟然极其配合“嘎嘎”的叫了两声。我彻底无语,搞不清是她们调戏了鸭子,还是鸭子调戏了她们。打扮前卫的背后竟是思想落后。
有一诗人叫于坚,昆明人氏,六十有余,偶有小作发于报。其容貌各位可参考周扒皮。此人的诗我看过一些,简直就是无病呻吟,隔着裤子抓痒,如果加上标点符号连起来,那只不过就是几段话而已。诗人,看见几朵花也要写首诗,那看见一砣牛粪是不是要爬在地上抬头仰望高唱“雅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在现代,诗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子,余光中,徐志摩等之流都只会吟风月、咏表妹、拉朋党、楣权贵、抢交椅、争职位、无狼心、有狗肺者也。
昆明人之所以自大,无非觉得自己的城市是一个大城市,都市国际化了。国际化?什么叫国际化?来几个外国人,弄点肯德基家乐福,楼房盖高点就算是与国际接轨了!昆明只不过是个二三线城市,只是他们不知道与真正的大城市距离有多远。
小时候我们学课文时,老师还深情并茂的告诉我们:昆明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许多年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都被骗了,而且怀疑那老师也是昆明人的托儿。还有那个叫李小武的也就是画《云南十八怪》的作者,我从未看过如此丑陋的人物漫画,大肆一味的抬高昆明的地位,举凡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人。
昆明人的素质是有目共赌的,总以为城市在发展的同时自己的素质也在提高那就大错特错了。先从电视节目说吧,从云南二台到买乐购物无不充斥着假货假药,昆明人就是这样祸害云南人,真以为上电视就是好东西了?真不是东西!素质这东西在昆明的公车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午时分,正是人流车流高峰期,车子一停下,一群不畏生死的老头老太非常勇猛的挤上车后,看到没座位后就站在别人旁边说:现在的年轻人素质越来越差了,都不兴让座了!我真是冷汗淋淋,这么无耻的话也说的出口,活该你站着。巴不得将全国所有的娱乐场所都改成敬老院。
虽然我只是一个农村人,但我不屑生活在城市,不屑于同昆明人共事。我是农村人的命,甘愿守着两亩良田,也不愿意在所谓的大城市吃汽车的屁。树林大了,什么鸟都有。
再多的话我也不想在多说,孔雀美丽的羽毛,也难于遮掩它丑陋的双脚。
(如果一个日本人和一个昆明人同时落水,而你手中正好有一块砖,你会选择将谁砸沉?)
于是乎,在远处教堂忏悔的钟声中,《丑陋的云南人》终于姗姗地来了。
云南人首先是“好吃”。在脍炙人口的“云南十八怪”当中,有好几怪就是关于吃的,有些外地人不信云南人“蚂蚱当作下酒菜”,其实是他们没有真正去过云南。有人说:云南人所有的智慧,都用到嘴巴上了。这其实也并没有太夸张。云南人随意便可把普通的大米做成饵块、饵丝、米线、米糕、粽子、粉蒸、元宵、凉宵、米肠、米粉等数十种小食品,足见他们在“吃的智慧”方面,是多么的为猪八戒先生之流所不及。而最令人费解的是,云南人连虫子都敢吃,甚至连咱们许多酒囊饭袋们只要一听名字就都感到恶心的臭虫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口水直流,真是让人眼界打开。云南人平时吃的虫子包括蚂蚱、蚕蛹、蝼蛄、蜘蛛、柳树虫、飞蚂蚁、马蜂仔、土海参、臭甲虫等等,不一而足,够让你心惊肉跳的吧?
云南人其次是“懒散”。在《丑陋的湖南人》一文中,张一一先生曾恨铁不成钢地怒斥湖南人“生活节奏缓慢”,但倘若是以云南人作为参照系,那湖南人算是雷厉风行的了。云南人的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不少人闲得没事,没有正当的职业,专门靠打麻将为生,奇怪的是,很多年过去,这些没上过一天班的云南人,居然还没有被饿死,如此这般宝贵经验,在被世界金融危机弄得人心惶惶的今天,实在值得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推广。
云南人再次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人的生活水平虽有较大提高,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比起我国其它的一些省区来,云南的发展水平,总还是相对滞后。正是因为发展的步伐不够快,所以才滋生了云南以“原生态”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实属无奈之举。去过云南的人,大多听说过这样一句顺口溜,“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性生活基本靠手”,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云南人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些什么呢?
云南人然后是“造假”。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云南盛产药草,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更是“百年老店”,“用过的人都说好”。但是瑜不掩瑕,云南同样也是狗皮膏药江湖假药的重要发祥地,什么“金枪不倒丸”、“一夜24次狼神液”、“一见你就爱迷死你不偿命喷剂”等房中宝贝在全国各地大行其是,让成千上万的色男色女体验过后悔恨不已,不知道破坏了多少家庭的性福。
云南人另外就是“诡异”。爱因斯坦先生大六月穿一个大棉袄招摇过市,那是因为他百分百在用心思考,而忽略了许多生活的细节。但是在云南,这样的“爱因斯坦先生”到处可见,六月天T恤衫与羽绒服齐飞,十二月超短裙共棉大衣一色,电视台天气预报里的“穿衣指数”在云南形同虚设,报了等于没报,媒体的公信力在云南遭遇严峻挑战,场面十分尴尬,景象蔚为壮观。
云南人还比较“盲从”。云南人智商大多不高,容易被人忽悠。张艺谋同学在广西搞了个“印象漓江”,云南人眼热了,非得也把他弄去搞个“印象丽江”。老谋深算的老谋子,是专门靠拍“商业片”过活的,这“商业片”一是要“商业”,二是要“骗”,老谋子一见有利可图,二话不说,依样画葫芦跑到玉龙雪山也搞了个什么“印象丽江”,孰料此丽江非彼漓江,水土不服,搞得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谋子见势不妙,卷起银子拍拍屁股就赶紧走人了,留下一个烂摊子让盲从的云南人自个儿去收拾。此番我王志兄丽江之行,可谓任重道远。
云南人还有就是“简单”。云南男人大多没有太大进取心,缺乏生活情趣。云南女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导游,然后找一名外地游客把自己带出去。云南女人喜欢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地朴素纯真,看上去像极了处女,常常以为自己会有很多机会,然而她们最后从游客眼中得到的答案分明是:小妹妹,你属于原生态,还是比较适合呆在这里与这儿的景色浑然天成、相映成趣……
云南人还有就是被称为“乡宝”。云南人乡土观念浓厚,不愿意外出闯天下,父母热衷让自己的孩子呆在身边,读云南的大学,嫁云南的郎,美其名曰“这样好有个照应,要吃点咸菜什么的,也方便捎带”,其观念守旧如斯。
最后要说说云南人的“泼水节”。张一一先生第一次知道“泼水节”,那是在小学堂四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本中,当是时也,张一一先生幼小的美丽心灵,对“泼水节”真叫一个深情向往,比容中尔甲先生之于九寨沟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现在的泼水节呢,赫然已成了游客眼中的“泼水劫”,张一一先生三年前曾游历至“泼水节”的主战场之一——西双版纳的景洪县,亲眼目睹那些个疯狂的云南男人们,他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单纯泼水的了无生趣,而是纷纷祭出后天发明创造的水枪水炮,对着前面的游客一顿狂喷滥射,让不少游客全身湿透叫苦不迭,有的游客甚至还被“整蛊”得鼻青脸肿面目全非,惶惶如丧家之犬,只恨爹娘为何不多生两只脚;而凡是略有几分姿色的女游客,就更是难免被揩油,以致让那些个色胆包天的臭男人们“淫得一手好湿”。张一一先生当时虽侥幸逃过一劫,现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是心有余悸历历在目。
…………
“万绿之宗,彩云之南”,那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可是,丑陋的云南人啊,什么时候,你们才真正配得上这无边美景呢? 五,昆明人无知的地域优越感
作者显然最看不顺眼的是昆明人的“大逼拽拽”(傲慢),觉得昆明人没有物质底气的地域优越干十分无知,并且还伤害到了外地人的民族自尊心。“我最讨厌昆明叫地州的人老表了!”作者讨厌昆明人瞧不起外地人,由自卑感中引发出一种报复心理,“你有什么资格这样瞧不起别人,当你开着小QQ,小夏历,小吉利,在地州到处乱串的的时候,人家已经是宝马,奔驰,卡宴,悍马了。。。。不信!你去地州看看,地州的私家车档次都要比昆明的要高!!人家买车一般都是10万以上的!!QQ,夏历,吉利很少有人买的哦!地州如此,那外面呢!”作者规劝道:“昆明人喜欢每逢节假日就邀约亲朋好友来个自驾游,一到周末就来个农家乐,隔三插五的下馆子喝点小酒。。。。。唉!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在这上面干嘛!省着点钱做务实的东西,会比较有收获的。”
昆明人口约600万,私家车约80万辆,人均拥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我为昆明平民能够享受汽车文化带来的便捷和速度感到高兴,汽车为昆明市民扩展了生活空间,尽管普通市民只开得起那些档次并不高的小排量汽车。帖子的作者可能也知道,宝马、奔驰、卡宴、悍马不是一般平民玩地起的。如果你的年收入在5万以内,我敢说送你一辆悍马你也养不起,更不用说玩的开心了。
汽车最基本的功能只不过是代步工具;高档汽车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任何地方都不例外。如果你在富源、昭通等地看见几辆煤老板的悍马,千万别误以为那里人人都开悍马、卡宴。昆明的GDP和人均收入全省第一,尚且安心开着小夏利兜风,别的地方遍地奔驰、宝马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美国也不是人人开高档豪华汽车。据我所知,云南现在悍马的总数量不超过10辆,宾利+劳斯莱斯也不超过20辆,属于极少数大款,所以一般平民开夏利和QQ利并不丢脸。
昆明人为什么需要汽车,我想是因为城市规模大到了没有汽车不方便的程度,而且昆明人的收入水平和文化娱乐要求需要有自己的私家车。如果你的生活半径不大,比如你生活在一个只有10平方公里的小镇,我想你没有必要养私人汽车。为虚荣心买汽车,尤其是豪华车,我觉得这是很不明智的。如果买辆悍马拉洋芋包谷,你的“风度”可能维持不了几天。
作者认为昆明的交通拥堵是因为低档汽车数量太多,挡了高档车的道。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从经济上提高汽车上路的门槛,公路上的汽车就少了,高档车开的自然就顺畅了。靠!冒着被踩死的危险,中国移动、石油、电力、公路等等这些垄断性行业真的就如同这个傻逼说的那样在运行着!公路运输成本过高,就是促使超超限超载最大的原因之一。看来,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傻逼歪理不一定会被政府PASS掉。当然这是题外话。
昆明人把自己的“粪草”汽车开到全省每个角落旅游度假、探幽猎奇,你可能认为很牛逼,无意中伤害了你过于敏感的地方民族自尊心。昆明人可能偶然顺嘴称呼你为“老表”,你觉得这是昆明人对地州人民的歧视性称谓,不过你可能就太多心了。我本人在云南许多地方,人家也称我为“老表”,例如热情的彝族姑娘这样招呼我:“阿老表阿老表,你要来捏嘎”,我听了反倒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我个人感觉“老表”这个称谓并不含任何褒贬之意,你也可以叫我“昆明老表”,我不会觉得情感上受到任何伤害。
昆明老表并没有纳粹式的民族优越感,昆明老表并不想伤害任何昆明以外人士的地方自尊心。只不过在地州人民的感觉中,昆明人有一种省城人天生的傲慢,这不如说是一种地域偏见,例如保山人不喜欢腾冲人,昆明人不喜欢镇雄人,玉溪人不喜欢昆明人,河北人鄙视河南人等等,都是以偏盖全、缺乏理智的小国寡民心态。文化的地域性差别并不奇怪,我们缺少的是理解、包容的心态。文革期间可能昆明是个绝对的中心,“省城心态”的形成大概因为在经济文化上地州与昆明的落差太大有关系,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所谓的省城中心的文化强势我认为已经很模糊了。我的朋友便及云南各地,文山、曲靖、大理,保山、丽江、红河、德宏、临沧,我不认为昆明跟这些地方的人有什么根本的对立和差异,更没有所谓的省城优越感。“老表”这种称谓现在用的很少,讨厌这种称谓只能说是心胸过于狭窄,缺乏幽默感的表现。
周末昆明人一般喜欢约上几个狐朋狗友“来个农家乐”,或者“隔三插五的下馆子喝点小酒”,沟通感情,相互娱乐,人之常情嘛。我认为在这方面不能乱省,如果这都省了的话,无论你囤积了多少纸张,生活质量都要大打折扣,还奢谈什么收获?宝马、奔驰、卡宴、悍马大概都不是抠屁股砸指头“省”出来的,友谊和爱情这些人生幸福的基本要素大概也不能通过“节省”而自动收获的。“省”的想法是小农社会“以丰补歉”的传统思维,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合理消费,是现代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活动。 三,昆明人喜欢玩
帖子的作者很为昆明人操心:“看看周末爆满的KTV,看看昆都,金马坊那如潮的人海,看看节假日高速公路收费口长长的昆虫,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作者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实在不可取:“我就在纳闷了,你们有这么多的心思去享受,怎么不多花点心思想想怎么赚钱,想想怎么提高自己,想想怎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多年心中的梦想。”
在这里不禁要问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作者写道:“我有个朋友是浙江人,做生意,很大,人家一年到头很少休息,没有闲心看电视,自驾游,农家乐,也不知道国际,国内什么新闻,但是,人家满脑子装的都是钞票!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生意做大,做好……我曾经问过他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说你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什么规划?他回答:就是想把生意做大一点以后老了,让孩子少受点罪……我又说,有没有想过卖个奔驰,宝马之类的享受一下?他说:生意做大了嘛,自然会有的,我不操心这个。”
浙江人说这个话并不奇怪,因为浙江人天生就带有做生意的基因,不想当老板的浙江人不是好浙江人。有人这样总结浙江人与昆明人的区别:浙江人——当不上老板可以睡地板,昆明人——当不上老板也不愿睡地板。浙江人为了发财可以忍辱负重,在浙江这样的过度竞争的社会里,浙江人没有退路可言;昆明却是个传统农业社会,没有激烈竞争的生存挤压,也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昆明的天是宽的,因此昆明人是家乡宝,昆明人乐天知命。不是昆明人脑子进水不懂得金钱的重要性,而是在昆明这样远离经济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里,昆明人不需要象浙江人把人生设计的那么功利、那么紧迫。
记得多年前曾听一广东商人给我们上课,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无非三个方面:金钱、官衔、美女,这最能体现一个的现实能力。我要说,这只是体现你的商业能力、玩弄权术的能力和性能力,挥金如土、前呼后拥、美女如云并不能证明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趣味腐败,对幸福的领悟能力相当有限。金钱、官衔、美女带来的烦恼,有时候比从中得到的快感还要多,维护这种高强度生活方式的精神成本很高昂、道德处境并不安全,这并非是通向幸福的必由之路。如果枉顾自身条件,拼命往这座独木桥上挤,最后的傻逼说不定不是别人。如果你不幸成不了款爷和大官,为此而心理极度失衡,那不是在给自己制造地狱吗?
昆都、金马坊是普通昆明人时尚生活的经典地段,昆明人很懂得把自己当作一个人来善待,而不是当一个商业或政治苦力来虐待。这种生活态度也许会让昆明老表在商业上失去许多机会,却也得到了享受生命的机会,毕竟人的生命有限。昆明人喜欢在节假日自驾出游,享受大自然给心灵带来的愉悦,说明昆明人的生活很有情趣。“昆虫”漫天飞,大大的促进了地州旅游经济;这种玩,充实了昆明老表的生活,同时也对地州人民做出了贡献。昆明人固然在个人财富上没发达城市那么牛逼,不过心态却保持得很好。不久前曾经看过一个调查,说是全国各大城市中,“幸福指数”最高的不是收入最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相反是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城市,例如成都,某种程度上说明幸福感与经济收入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无锡够富裕了吧?可是连喝洁净、安全的自来水这样的基本要求都保证不了,这种质量低劣的富裕能够为无锡人民带来多大的幸福感呢?不顾后果的所谓发展,除了官员的政治作秀和商家的暴利以外,老百姓依然是改革成果的局外人甚至是受害者。
帖子的作者纳闷昆明人哪来这种玩的心思,作者很不理解那种非功利的超然态度。作者很有忧患意思,时时不忘把人放到商业竞争的丛林法则中去观照,拿经济收入这个硬指标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失败。殊不知昆明老表在玩耍的过程,不自觉地为自己创造着一种软收入——精神收入,而这正是“幸福感”的源头。经济收入只是一种基本保障,客观地说,只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才能让你活得体面、自尊;而当富裕程度达到了让你狂妄自大的地步,你的富裕就可能对其他人构成的一种损害,原因也许是财富占有了过多的公共资源或者污染了自然环境。如果你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以此为基础的,可能你在“丛林法则”中是个获胜者,却也可能丧失基本的社会公德。
今天继续更新一些内容:
有朋友说我对昆明人剖析的不够透彻,应该像把手术刀一样如阉割公猪似的为昆明人割礼,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我周围很多人都喜欢看云南台一个叫《大口马牙》的节目,说是里面演的小品特搞笑,我也特地看了几次,可从未笑过,反而让我觉得很恶心。每个故事都是抄袭而来,或从网络或从笑话书,这就是所谓的拿来主义,而演出的演员又偏偏长的千奇百怪,甚至超出了人类的想像。总想着坐在电视前的人和自己长的一样,我家隔壁大爷看了后纳闷的说:昆明人怎么长的那么像猴子?如果有人说那是种才华的话,我到宁愿也让您去愚乐一回。
有人让我写点昆明人很黑的文字,这让我很为难,我决定,如果他们从漂白池出来时变白了,我就写。
我不知道我自己为什么那么憎恶昆明人,正如我不知道你们也恶心他们一样。昆明人总是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一个高度,可以用俯视的姿态看他人,当他们真正明白时,会发现他们一直都只是站在茅坑边俯看,一直未离开过。
也许此文会一杆打翻一船昆明人,对此我只能说,那是你们没坐好,老挪你们那屁股,下盘不稳,行的正,坐的稳,就算翻船,好人会浮出水面的。 [转载]你想对昆明人说什么?
一直认为,昆明人边缘化问题讨论的尽管热闹,却不够充分。昆明人需要在反省自己劣根性的同时,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在这个牛逼时代的生存发展策略。这种反省,当然需要外地人更多善意的提醒,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说一个昆明商人到地州做生意,不敢自报是昆明人,因为地州对省城人没有好感。我想,这自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偏见。最近在爱卡汽车网社区看到一篇名为《昆明人:我想对你说。。。。。。。》的帖子,对昆明人十分看不顺眼,我不禁想问作者:你想对昆明人说什么?
帖子分别从5个方面对昆明人进行了“教育”,我试着作为一个昆明人来梳理一下我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一,昆明人喜欢吃
作者认为,昆明人天性好吃懒做,他惊叹昆明中午各大小餐馆爆满乃是一大奇观,“我在北京和上海,深圳,尤其是深圳的时候,很少看到大中午的有这么悠闲的场面!!”由此得出结论:“大多数昆明人,都比较慵懒,没有忧患意识!我想这是昆明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我很同情作者虽然走了那么多地方,却见识太少,看问题片面简单。发达地区因为生活节奏紧张带出来的快餐文化可不是什么高档次享受,我倒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到可以让普通人民安心悠闲享受的地步,那才是良性发展。快节奏不是人的天性,而是资本转移,财富向少数人或集团那里大量集中而带出来的速度;发达地区产生了许多富人和富人阶层,实现了GDP的高速增长,大多数跟着这个节奏跑的平民并没有因此而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利益,而是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疲于奔命。你说,你要跟着别人的节奏瞎折腾什么呢?比如说你生活在上海这座超级大都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根本不允许你坐下来喘口气;不是上海人不想悠闲自得地享受生活,而是他们没有这个条件。
全世界几十亿人民,由不同的水土滋养,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情和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就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和发展道路。云南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昆明经济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和环境承受能力根本不能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盲目地跟进能占到什么便宜?昆明或者说云南只能按照自身的优势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昆明自古就是个体验生活,消费墉懒的地方,而不是个诞生政治野心家和商业巨头的地方,因此昆明人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节奏恰合云南本土本乡风格。昆明人天生的乐天态度是靠这里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比较丰富的物产作为支撑的,基本没有大灾大难,昆明不是一个角逐利益的战场,而是一个可以留下来安心生活的地方。被放逐到云南的四川籍状元杨升庵应该是最早有这种体会的人,这位才子被逐出名利场后,意外地发现他的流放地竟然是一个天堂。
昆明人究竟应该忧患什么?也许该忧患的不是节奏不够快,而是不适合昆明节奏的一种逼迫造成昆明人的心理落差,可能把昆明的悠闲恬淡的生活哲学和生活环境给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昆明不够发达,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昆明生活中的诗意?如果开发昆明惠及的只是政府税收和少数集团的利益,那么,我们宁可保留古老和废墟。昆明人被边缘化,实则是急功近利的政治体制和商业文化对昆明乡土传统的一种侵害,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不尊重,而不是昆明人是傻逼。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上帝创造乡村,而人类建造城市。”假设有人要把玉溪建成另一座曼哈顿或把昆明建造成另一座拉斯维加斯,我不仅不会欢呼,还认为应该把这个人送到长坡进行深度治疗。安贫乐道于青山碧水间,也许会成为那些骄奢淫意于垃圾中的人未来最大的人生向往。
我想请作者记住:昆明人与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民那样有着先天的缺陷和优点,但中午坐在餐馆里享受腐败美食,并从人际交往中获得享乐的昆明人,决不是头脑有问题。相反,惧于市场之无情和老板之严酷,整天为一己之利忙得颠三倒四、过得惶惑不安的钱奴,才是出了本末倒置的大问题。 二,昆明人喜欢穿
帖子作者觉得昆明人喜欢穿戴,表面光鲜,爱慕虚荣。作者质问昆明老表:“何必呢?你怎么就不想想拿这些钱给老父母买点好吃的,买点好穿的孝敬孝敬呢!”
在作者眼中,似乎个人消费上点档次的昆明人都不知尽孝道,似乎儿女的物质享受与孝道是背道而驰的。按作者的观念可以推论,自己享受物质消费得来的快乐就是不道德的。我认为道德并不是一种违背心意的东西,“孝”是心意而非心计。孝敬老人,昆明儿女做的不比别的地方差,不知道作者的这番苦口婆心另有什么别的意思。
反过来问作者,孝敬父母,物质金钱只能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你还知道其他的方式吗?孝敬是一种对“道德”的购买力?如果这样的话,你还不如说贿赂老人得了,何必用“孝敬”这么庄重的词汇呢?
昆明作为一个大城市,是个经济文化交流甚为生猛之地,昆明人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来自香港或巴黎的时尚商品,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分观赏性,这跟孝敬长辈并没有根本的矛盾。你如果作为一个年轻人,自己艰苦朴素不穿汗裤,把老人打扮的光鲜亮丽,这正常吗?这只能说是一种道德作秀,虚伪透顶,令人作呕,不值得提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你的消费能力内穿戴的亮丽时尚,没有错!我相信昆明的父母也喜欢自己的儿女打扮得精精神神,漂漂亮亮的,因为外表其实就是心情的外延。有米不吃糠,能砸极品云烟,为什么要砸等外?这是虚荣?
挣钱,不是这个功利活动本身的目的,其指向应该是提高生活质量,享受金钱能够带来的那份自由和支配感。否则,你赚来的大把金钱无异废纸,擦屁股还嫌硬呢。 四,昆明人爱面子
帖子作者觉得昆明人爱的是那种没文化底气的虚荣:“如果你们为人父母,而且小孩在个15岁到22岁之间的,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怎么现在的小孩子,物质欲望这么强?随时跟我要耐克,要阿迪。。。。。隔三插五的就要去一次昆都,金马坊。。。。。过个生日,要大摆宴席。。。。。背着父母抽烟,还要买个:ZIPPO打火机。。。。早恋,玩游戏,打架,跟父母大声叫嚷,厌学,逃学,盲从,哈韩,这些都或多或少都有吧?这不是好面子,是什么?”作者进而提醒昆明的父母们:“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无形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那么反过来看:孩子是这样的,那父母会是什么样的呢?结论显然不言自明!!!~~当然以上现象的形成和社会风气有关系,可父母也是有责任的!!!”作者还痛心疾首地为昆明孩子担忧:“按照这样的趋势和逻辑发展下去,地州孩子和昆明的孩子,长大以后哪个的竞争力要更强一些呢?不由的想起了,春节晚会的一句话: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不得不为作者悲哀。从小就想把孩子训练成“丛林英雄”,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切特征都被认为是不成熟,是弱点。作者写道:“我有他们这个年龄,还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从来不会对父母大叫大嚷,也从来不敢乱花家里的一分钱。上大学之前还不知道什么叫恋爱……”好象作者从小天生就是个做为人父母的料,就是说,拿自己当孩子的道德楷模。“上大学之前还不知道什么叫恋爱”只能说明你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或呆滞木纳。早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昆明的父母知道这个,但是不能说你大学前不懂风情就堪当孩子的道德榜样。用你那种“脑子装的都是钞票”的庸俗价值观来影响孩子,我觉得才是十分有害的。
这个时代的孩子成长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昆明也好,地州也好,任何孩子都处在这个大背景下。孩子的表现也是“与时俱进”,不能用老眼光看待问题。何况,“早恋,玩游戏,打架,跟父母大声叫嚷,厌学,逃学”,并不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特有,你青春期时候的荒唐可能早就忘记了,现在拿孩子的不成熟来挖苦昆明孩子,这并不厚道。任何地方,孩子青春期的逆反是需要父母们多加关怀、帮助的,而不是一味的打击。
其实父母也是人,是人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敢说自己就能够充当孩子的道德权威?昆明的父母如此,任何地方的父母都如此。父母的言行举止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但是孩子也不会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孩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而不是指责。我觉得父母活得自然坦诚,而非装佯做态,跟孩子与心交心,才是最好的影响,不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伪装得象个活雷峰似的。你以为孩子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说不定在孩子眼中,你跟傻逼似的。
任何年龄段的人,只要你是个智力健全的人,都爱面子。不能否认人是有虚荣心的,而且在消费行为中经常为虚荣埋单。女人无论生的如何,总喜欢男人说她长的漂亮;热爱真相的男人跟懂得怜香惜玉并不矛盾。真理通常是很严酷的,在日常生活曾面上,我们每天跟孩子和老婆讲大道理过日子?你的大道理可能并不是孩子心目中的真理,只有内化于心的道理才能成为孩子真正可以接受的知识。以前老师教我们这个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有同学问老师,与欧洲相比,我们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老师认为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扣了他的份。难道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认同的东西就真是什么了逼不起的真理?
面子几乎等同于个人的自尊,人不能寡廉鲜耻。我们应该知道大人有大脸,小人有小脸。不要脸的人,能突破底线的人,尽管可能无敌于天下,却是最下贱可悲的。你强调孩子以后的生存竞争力,实际上,如果弄错了竞争领域,才是最大的失败。孩子不该过早地承受成年世界的竞争压力,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你从自己的经验中看见的只有人生苦海中的那条独木桥,这种单向度的价值观可能误导孩子。是否在适当引导的同时能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和脑细胞呢? 六,结论
帖子作者总结道:“经济是转起来的!而要把经济转起来,只能用人的速度和效率来保障!人就懒懒散散的经济怎么能“活”?所以,昆明经济要有质的突破,必须从人的思想下手。只有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了,忧患意识增加了,地域优越感消失了,慵懒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才能实现人民富裕,经济繁荣,开好车,住好房。最后一句话:姿态低一点,心态正一点,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补充一点:昆明本地人中,也有上进的,成功的,低调的。。。。。但毕竟是少数。” 苦口婆心说了这么一大堆,你无非在教训昆明老表没有你懂整。不过你的有些担忧似乎多余或者偏见太重。那么我告诉你吧:
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昆明老表肯定不会游离在外,成为拒绝进步的“钉子户”。请你老人家就放心吧。
2,昆明人该“忧患”的不是本地经济被外地人所垄断,而是本土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在外来文化和单一拜金主义价值观冲击下的“沦陷”。
3,你所说的“地域优越感”实则是文化上的地区差别,这种差别永远存在,不会很快消失。对这种差别的态度应该是相互尊重、宽容,而不要消灭这种差别。云南本来就是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4,昆明人与外地人一样有优点和劣根性,人与人注定要在妥协与忍让中学会彼此包容,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优点和长处,但永远不会因此而完美。
5,昆明人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省城心态”,这是被外地人“看”出来的。作者用不着在昆明人面前感觉自卑,产生一种“酸葡萄”心理。
6,昆明人慵懒的生活习惯是一种境界,许多赚了大钱的家伙反而十分向往获得这种从容不迫、顺乎天意的处世心态。这种生活态度肯定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毁,但是如果全球每个角落都变成生活紧迫的大市场,那不是进步,而是人类的悲哀。
7,用单一拜金主义价值观衡量人的成败得失和政府的政绩是十分有害的。这必然导致道德底线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不断被突破,导致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大面积恶化。
8,也许昆明人真的需要弄明白什么是自己该坚守的,什么是该抛弃的。 我以前没有和昆明人打过交道,听说那里的环境还不错。
一次机会无幸和昆明人做在一起工作,开始觉得他们工作挺效率挺老练的,慢慢你会知道,越是会做做的人,越是阴险和狡诈,完全可以用披着羊皮的狼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太小人 、太卑鄙、你跟他们在一起你会发现他会永远对着你笑.....
今天我写这个评论是想提醒大家..以后以后你和昆明人打交道事要小心了 ,不要被他们阴了....越是对你笑的人就越要小心了
(对一个来北京工作的昆明人的评价)
听着,昆明人素质都还是可以的了。主要是外地人多,老表多,每天上车都有很多很多的外地人在车上!天啊,在车上就算了,他还不开窗子;不开窗子就算了,他/她身上还有异味;有异味都不好意思说了,身上脏还老要来挤着你;挤着你就挤着了,他/她还吧手机的老表歌声音开的超大;想提醒他/她一下,刚说:“麻烦你把手机关了,这里是公共场合。”这老表还骂人,听又听不懂,声音还老大,kao。(这个是我真实遇到的事情!)
昆明要是没外地人那就很好了,很多事就都可以解决!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