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治堵为什么越治越堵?
昆明治堵为什么越治越堵?就昆明治堵,在网上发了点小感想,有朋友说我好几个点没有说清楚,也不具体,是不是想当“愤怒的小市民”。他们认为我应当在以下几个问题说得清楚一点,我文中的主要论点才有说服力,一是,昆明之堵,究竟是谁在堵?二是,堵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什么越治越堵?三是,看到问题,指出问题不算本事,本事是提出具体措施,你有吗?四是,治堵只需要转变一个观念吗?五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处理只涉及占用非动车建收费停车位吗?我试着说一说我的看法,对不对反正就是一说,人微言轻,想必利益相关者也不会因此提刀捉人呀,哈哈。一、谁在堵?是中小学放学时的学生和家长吗?是步行或非机动车出行的人太多吗?是路边的机关单位不开放他们的内部停车位或空地吗?是管理不严吗?其实,本质上都不是,最主要的是机动车太多,远远超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的承受能力。而机动车就是一个机器,没有人开,它是不会动的,加上开车人的强势和素质不够,所以,谁在堵,当然首推机动车出行的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就是公务员和公车私用者,有些人多少有几个钱,在当今中国社会,有钱有权的人都很强势,其中有些人就是社会管理的规则规定者或影响施加者。
现在有些措施指向中小学,要求这些学校调整作息时间和对以非机动车接送孩子的家长百般限制(美其名是管理)是非常不公平的,是本末倒置。谁在堵就治谁,这是常识,政府相关部门的人都很聪明的,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是,现在昆明的所谓解堵,本质就是不顾所有市民的利益,为机动车强行开道,政府提倡绿色出行是虚,支持机动车出行是实。这一点一直都很清楚,但是我想,政府也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观念和利益的问题,因为如是解堵的矛头指向机动车治理,有钱有权的人怎么办,特别是有权开公车的,公家的车不用白不用,500米也要开着车出行,因为这是面子和身价,有钱的当然也要开车出行呀,政府这么费尽心力为他们解堵,他们也不能不领情呀。所以,昆明治堵就是治的绿色出行的人,就是给灰色出行大开方便之门。说到这里,我们如果还找不到昆明为什么越治越堵的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太B了。
二、为什么越治越堵。而且这一次南博会前的整治可能也难逃这个宿命。原因很简单,一是机动车在不断增加;二是机动车出行实际上是受到政府“治堵”举措鼓励和支持的;二是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不断,政府承诺的什么几年不开挖之类的承诺份量之轻,轻若鸿毛,比如东华小区道路美化工程才完工没有几天,地上的砖石新态犹存,公交车站的改造工程又开始了。还有一点,不能说它是造成越治越堵的原因之一,但是它也“功不可没”。就是城市交通的管理机制越来越迁就机动车出行,越来越打压绿色出行,管理的理念和指向出了问题而不自觉,治堵陷落于困境,没有新思路,就在一些具体措施上反反复复地拆腾就不奇怪了。
三、说到具体措施。靠谱不靠谱的我讲几个想法,一是相关部门在制定和管理城市交通相关法规时,包括这次治堵,是不是应当先转变一个观念,就是绿色出行优先,扩大和改善绿色出行的大环境,对主城区特别是重要商业圈的机动车出行,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和限制措施。也就是说,先解决一个指导思想的问题。二是在诸如南屏步行街周边、昆百大、王府井、大观商业城、小花园、祥云街等核心商业区,坚持清除占用非机动车道的停车点,允许这些商圈内各大商场自己的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上调停车费,平时一小时可到30到50,节假日可到80到100,而且在各进出口位醒目牌子,大张其鼓提示机动车主今日是什么收费标准,让机动车更难停车,停车成本更高,让他们知难而退,至少是在到这些地方逛购时更愿意选择公交和绿色出行,也促使他们养成一两公里之内出行选择绿色出行的良好生活习惯。三是把主要街道的所有非机动车道还给非机动车和绿色出行的人。同时有效提高主要街道和商业区周边各法经营停车位的收费标准,以弥补主要街道收费停车位减少给利益悠关着合法利益造成的损失。四是鼓励市民“街拍违规车辆”,交管部门专业开通相关网络渠道,接收市民提供的机动车违规证据,再视情节进行处罚。所谓“人民战争”还是有它的威力的。从执法成本看,也很合算的。再说,公民也有这个义务。
第四和第五个问题,我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需要转变的观念,利益关系的协调(这里只说上得了台面的),当然都不止一个,问题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办,加上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比社会变革和进步慢得多,急不得,但是不能不做。我期待真正有见识的朋友能在第四和第五个问题上给出更加有说服力的回答。问题虽然是提给我的,但是所有的昆明市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回答。
{: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