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 发表于 2011-5-28 06:38:21

昆明欲与接轨国际 尚需广泛倾听民意

       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云信试图用 “昆明腾飞”系列报道和一次数百政要精英参加的“昆明未来20年,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峰会”,来探寻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现实路径与蓝图。截至目前,“昆明腾飞”系列报道已先后登载16个版,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对于要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昆明而言,一切都是全新的事业、没有可以模仿复制的既定要求,也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现成经验,一切都要靠昆明自己去探索、去创新。
       当然,我们不仅需要鼓励也需要建议和批评,为此,我们就本组报道采访了几位资深读者“代表”,且看他们作何评价。
       评价1    云大教授石鹏飞:心想不等于事成,不想什么都不成
       昆明与国际接轨,是雄图大略。国际接轨就是向先进文化看齐,是昆明精神敢为人先的体现。改革开放毕竟是引导我们国家从崛起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
       云南信息报所作的这组“腾飞昆明”的报道很令人振奋,诚然,心想不等于事成,但心不想事怎能成?循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有希望。
       当然,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第一要坚毅锲而不舍,不要人在政在,人亡政熄;第二要戒浮躁,好而求快,稳扎稳打,在推进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把握好速度、力度和承受度的辩证关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全方位去统筹,不要偏失。有关方面要倾听民意、善待媒体,宽容不同的声音,妥善化解矛盾,让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因素,人心齐泰山移,这样,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新昆明就会“喷薄跃出”。

       评价2    中新社云南分社总编辑石雨:国际化刚迈脚步,需要前瞻观点
       在昆明与六州市签署框架协议后的这个时间点,云南信息报率先推出这组报道,让我感觉报道非常及时;其次,细看文章,也全面而细致,分别从5个国际化角度为读者深度解读了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还有个感受是报道比较有深度,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的观点我认为说得很准确。印象比较深的是5月25日见报的社会管理国际化篇——《法治重在尊重公民权利》那篇报道,文中王启梁教授的观点我很认同。同时我认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有前瞻性的观点,但有些问题不宜过早下定义、结论。

       评价3    国企白领郭先生:昆明区域性也可做大文章
       云南信息报所作的这组报道比较及时、全方位地为民众解释了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我都认真读完了,获益不少。
       这组报道我认为突出了国际化的主题,但在区域性这块上强调不够。而其实在区域性这块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作为云信的忠实读者,我希望下次你们能做得更好更出彩。
此外,我认为,昆明今天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这个目标,还只是昆明这么多年摸索自己的城市定位的一个阶段,它不是最开始肯定也不是最后。

       本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谭智良:媒体应与城市发展同温同脉
       去年年底,昆明市干部大会明确将昆明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定位为“引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昆明市走出面向西南的最务实有效的一步,开启了重现西南丝路辉煌的征程。
       云南信息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谭智良认为,从发展层面看,在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的背景下,昆明这座昔日的边陲城市被推到了开放开发的前沿,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责任。
       “对于要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昆明而言,一切都是全新的事业,没有可以模仿复制的既定要求,也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现成经验,一切都要靠昆明自己去探索、去创新。 “事实上,我们在过去的两周完成这个系列报道的同时,也对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我们用新闻将这种判断传递给了决策者和民众,让昆明走向国际的道路更加的清晰,也期望昆明能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稳、更快、更长。”谭智良说。

最遥远的距离 发表于 2011-7-3 13:11:51

{:soso_e142:}

等待 发表于 2012-7-24 01:37:48

本人鄙视昆明治安,佩服昆明小偷如此猖狂,昆明扒手集团:我求你们,请把我的身份证还给我,请把我的银行卡还给我,请把我的照片还给我、、、、钱你们拿去花吧、、谢谢了 拜求:昆明盗贼集团

刺五加 发表于 2012-7-27 17:19:41

等待 发表于 2012-7-24 0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人鄙视昆明治安,佩服昆明小偷如此猖狂,昆明扒手集团:我求你们,请把我的身份证还给我,请把我的银行卡 ...

集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昆明欲与接轨国际 尚需广泛倾听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