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购地沟油地 沟油何以在荷兰可以派上用场
荷兰购地沟油地 沟油何以在荷兰可以派上用场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7月中旬,2000吨产自上海的地沟油将被荷兰航空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飞机使用。2011年11月,荷兰航空到中国采购地沟油样品回去加工后试飞,测试结果非常满意……当多少中国人对频频上餐桌的地沟油痛恨不止时,荷兰却将之当成宝贝。尽管这种油“上天”成本较高,但由于能减少碳的排放,因此地沟油稀缺的荷兰不远万里到中国购买地沟油,成就其独特的低碳、环保飞行。荷兰为环保做出的付出,不能不让我们反思。
荷兰从中国大规模购买地沟油用于“上天”,而我们依然不能遏止地沟油“上桌”,反衬出无数公众对科学使用地沟油的期待。据了解,转化技术方面的障碍在中国并不是很大,相关专家也早就提出将中国地沟油加工成航空用油的建议,而且,可以用来加工成生物柴油的地沟油在中国有更大的需求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柴油使用量达1.3亿吨,即使生物柴油能占到总使用量的1%,也将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除了转化成本较高以及生物柴油标准迟迟没有出台外,中国的生物柴油遭遇的是“原料不足”的最大瓶颈。在很多城市,无本万利的收油“游击队”远远可以打败正规的收油企业(收废弃油的价格过低)。而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正是监管乏力:在废弃油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几乎各个环节,都有监管的盲点存在,至今还一直缺少执法部门的明确责任的监督。
在国外,对废弃油的监管极其严格、细致、正规:在日本,政府高价回收地沟油当作燃料用;美国政府规定,餐馆乱用乱卖地沟油就要被关门;英国专门设立有废油垃圾桶用于统一回收,然后制成生物柴油,餐馆乱倒泔水将被重罚;在德国,每一桶泔水都有张随时可供检查的“身份证”;在新西兰,餐馆及家庭厨房都安装有食物垃圾处理机以及油脂分离装置,由政府指定的公司负责上门收集分离出的废油脂……显然,在对废弃油的监管上,这些国家均耗费了较大的财力、人力、物力,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公众不食用地沟油,减少污染和浪费。
笔者以为,我国地沟油现象顽固,既是法律法规问题,更是“执政为民”能否切实践行、百姓健康权是否得到足够重视、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有多大的问题。荷兰为了环保不惜付出高成本到中国购买地沟油,那么,我们为了公众的健康和幸福,是否也愿意付出较高的成本来解决这一顽疾?
荷兰航空买中国“地沟油”的新闻被报道后,国内网友有的兴奋,有的愤慨。兴奋的是,如果废弃油都“上天”了,能实现大规模推广,岂不是地沟再无油可捞?愤慨的是,荷兰能到中国来买地沟油,我们自己为何不能变废为宝,也让地沟油“上天”?
其实,这都是对荷兰买中国“地沟油”的误读。因为一方面,荷兰航空能消耗的地沟油,与中国的地沟油总量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根据有关机构的调研,中国每年有450万吨“地沟油”,而荷兰最多只能采购十来万吨。另一方面,荷兰航空从中国购买的,其实并非餐饮企业直接流出的地沟油,而是上海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由废弃油加工成的生物柴油。
也就是说,荷兰航空从中国买油,并不能直接帮我们转化地沟油,需要我们自己先进行初加工。当然,如果国外的采购能促进我们解决地沟油问题,也是大好事一件。但实际上,我们治理地沟油的关键,并不在技术方面和加工后的出路。媒体多次报道,地沟油回收正规军难敌游击队,餐厅宁愿将废油卖给“拿捞勺的”,然后转卖给社会上的食品加工经营者。在郑州,官方收购地沟油甚至遭到饭店集体抵制。换句话说,要让地沟油变废为宝,是“功夫在诗外”。
那么,究竟该如何治理地沟油,防止它们流向百姓的餐桌呢?其实也就要在两个方面努力即可。一是健全法制,加强监管,让黑心商贩得到严厉的惩罚。二是政府提高投入,给加工废弃油脂的科技企业足够扶持与补贴,让他们能以较高价格去收废油,饭店愿意把废油卖给他们。
对荷兰航空买中国“地沟油”,既别太高兴也别多郁闷。我们更需要“读”的,是地沟油能在荷兰“上天”的背后。只有借鉴到人家的真正经验,并且扎扎实实付诸实施,我们治地沟油才能见实效,真正对百姓健康负责。
荷兰航空从中国购买的,其实并非餐饮企业直接流出的地沟油,也就是说,荷兰航空从中国买油,并不能直接帮我们转化地沟油,需要我们自己先进行初步选择、加工。
其实,我们治理地沟油的关键,也并不在技术方面和加工后的出路。治理地沟油“功夫在诗外”,关键是依法理顺各方利益。防止它们流向百姓的餐桌,其一、健全法制,加强监管,让黑心商贩得到严厉惩罚。二是政府提高投入,给加工废弃油脂的科技企业足够扶持与补贴,让他们能以较高价格去收废油,饭店愿意把废油卖给他们。 荷兰购买地沟油给我们哪些启示?
“不让地沟油上桌,那就让它们上天吧!”——这是最近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喊出了人们对地沟油处理的期望和愿景。
最近媒体报道,荷兰航空将在中国购买2000吨地沟油,将其进一步加工转化成航空燃油后供客机使用。
初看这样的消息,我们可能感觉:中国巨大数量的地沟油终于有了更好的处理办法,净化了百姓餐桌,还利于环保,卖的越多越好。但是,中国地沟油“被迫出口”并不应该成为一件让我们高兴的事情,相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并从中受到启示。
启示一:技术落后永远受制于人
据了解,荷兰航空从中国购买的,并不是原始的地沟油,而是地沟油经过初级加工而形成的“0号生物柴油”。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环保公司能将废弃油处理成“0号生物柴油”供船舶、汽车等使用,但将“0号生物柴油”升级为供飞机使用的航空生物煤油,需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要求很高,我国技术并不成熟。
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英国已有航空公司尝试了将动物油脂转化为航空燃油,并进行了试航;2011年,英国汤姆森航空公司也尝试将飞机其中一个引擎中的燃料,改变成废弃油处理成的燃料油,实现了试航成功……
然而,我国一直到现在,还不掌握这种转化技术,这也是中国的地沟油要想转化为航空生物煤油,必须出口的原因。可以想象,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公司将受制于国外公司,出口的价格和数量也难以获得保障。因此,拥有自己的转化技术,对地沟油的升级处理不依赖出口,才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占据主动权、拥有话语权的唯一途径。
启示二:法规落后导致“非法收油”屡禁不止
目前我国在厨余垃圾的处理和使用方面只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等法规和指导意见,并没有完善的国家级法律,从而导致对非法收购、加工、使用地沟油的现象没有形成有威慑的打击和惩罚;而且,我国在地沟油问题的处理方面还停留于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到现在也没有可靠、有效的检测方法;而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就从源头控制厨余垃圾,根本不给地沟油露面的机会。
有网友建议,应借鉴国外经验,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法规来打击地沟油的非法收购,让“游击队”不敢收油,从源头就控制住地沟油。
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北京等各地纷纷开始了新尝试。例如,对废弃油的产生和回收进行“全程监控”,在餐馆后厨安装摄像头,为储油桶装上GPS设备等,借以减少废弃油“入地沟”再“上桌”的可能性。
但是,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启示三:推出补贴等政策,确保回收地沟油的“正规军”打败“游击队”
现在,与收油“游击队”相比,生物燃料企业收购原料的价格不具有吸引力,因此一些小餐饮企业将废弃油倒卖给了“游击队”最终回流餐桌,而正规企业反而“吃不饱”导致原料供应不足,无法大规模量产,导致利润空间被限制。
因此,专家建议可以给予生物燃料企业更多的支持和补贴,使企业能够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从餐饮单位收购废弃油的价格,打赢与“游击队”之间的“价格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