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昆明 发表于 2011-5-16 16:18:36

志愿者关爱昆明进城务工子女:给孩子一盏明灯

昨日是第18个“国际家庭日”,今年的主题正是:面对家庭贫困和社会排斥。300只25瓦的节能灯,给“拾荒者”家庭聚居的盘龙区白龙寺村委会长地埂村小组送去了光明。昨日,刚刚参加完由团省委、省青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希望行动——云南首届集体慈善婚礼”的新人们用他们捐赠的部分爱心款,购置了节能灯、灯头等送到了一群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拾荒者”家庭,帮助长期学习生活在昏暗居所内的孩子们,能有一个明亮的成长环境。背景:昆明有2.4万“拾荒者”针对向荣的提案建议,昆明市商务局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拾荒者”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现阶段城市垃圾分类的一环,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随着近年来昆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收网点虽然减少了,但回收队伍仍在不断扩大,总人数为24000人左右。城市“拾荒者”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会劳动者的一员,该局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这一群体生存形态和受社会尊重、分享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的改善工作,充分发挥“拾荒者”循环资源的功能。据昆明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统计,目前,昆明市每年产生的再生资源总量约97.75万吨,交易额达到27.66亿元。已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回收为基础,以市场集散和加工为平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现状:孩子们趴在书本上写作业新人们从北斗星志愿者驿站工友服务小组处了解到,平均五六口人的“拾荒者”家庭,多寄居在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房中,为节省电费而使用10多瓦的白炽灯照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昨天,新人代表们带着300盏25瓦的节能灯,来到了“拾荒者”家庭聚居的盘龙区白龙寺村委会长地埂村小组。刚一进门,一个5岁大的小姑娘就拿来了早早准备好的冰块分发给新人与志愿者解渴,黑黝黝的小脸上绽放着的甜甜笑容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由于室内光线太暗,为了看清楚书本上的内容,孩子们都不得不趴在书本上做作业。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崭新明亮的节能灯让屋内瞬间亮了起来,尤其是听闻这些节能灯耗不了多少电后,小姑娘开心地拍起了手。与聚居在这里的“拾荒者”家庭一样,小姑娘一家从贵州老家来昆六七年,家里的成年人主要以捡拾城市废旧物为主要生活来源,全家人住在集厨房、客厅、卧室为一体的12平方米的石棉瓦房子内,除了捡来的高低床、电视机、厨具、衣柜等,没有更多的家具。由于房子破旧、潮湿、光线很暗,卫生条件差,随着夏天的到来已滋生了不少蚊虫。思考:“拾荒”也是个技术活2005年,一直关注流动人口社区建设的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联合几位老师,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民间社会服务机构“云南省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机构成立的目标旨在服务社区特困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并提供相应的帮助。随着对社区辖内“拾荒者”的长期关注,向荣愈发觉得社会对“拾荒者”的认同不要总停留在强调“不要歧视”上,而是要从根本上充分理解认识他们拾荒的无奈生活。“他们作为‘城市的清道夫’,却面临着狭小的生活空间,由于社区所提供的公共设施缺失,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并未涉及到他们,再加上所受的文化教育很低,法律知识缺乏,他们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应对风险能力很低。但他们却依旧乐观坚强地生活着。”向荣表示,怎样才能快速地捡拾到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如何才能准确快捷地对捡拾回来的废旧物进行相应分类?……所有的一切都在说明拾荒工作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建议:成立“拾荒者”合作社去年的省两会上,作为省政协委员的向荣提交了一份《合力打造再生资源行业规范过程中底层拾荒者生计保障体系》的提案:昆明“拾荒者”数量超过万人,大多来自省外,拾荒成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以此自主就业,自食其力,每年为政府节约大量垃圾处理经费,对再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作出巨大贡献。建议政府不妨提供政策支持,发挥新社会组织的作用,将零散、边缘的底层“拾荒者”组织起来,纳入社会正常体系,试点成立“拾荒者”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为“拾荒者”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垃圾分拣、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及培训,有序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提升底层“拾荒者”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开展公共教育,在推进城市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行动过程中,促使其认识到底层“拾荒者”在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减少社会歧视,共同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影像:影像背后的故事其实,在城市的边缘还有不少这样的群体。2009年,一场以关注都市“拾荒者”生活现状的主题摄影展在云南大学内展出。细腻的镜头捕捉,简洁感性的文字介绍,很温暖地向观众介绍着生活在昆明城最“底层”的一群贵州籍“拾荒者”日常生活。然而,图片背后却有着一个让人心酸的拍摄初衷。“一个暑假后,4个孩子就没能重返校园。尤其是他们当中有的是躺在长期关注他们的社工怀里咽气的,这对大家来说是何等的震撼!”拍摄发起者向荣介绍说,留下这组影像,就是为纪念这4个孩子离去的同时,也能唤起社会对他们更多客观、理性的关注。故事一 3个孩子溺水身亡从白天开始,背着大麻袋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直至天黑。短暂休息后,天还未亮就叫醒睡眼惺忪的孩子,一同帮忙对拾来的废旧物进行分类、售卖。然后,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拾荒工作。这就是忙于生计的拾荒成年人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至于他们年幼的孩子,几乎是无暇顾及的,也使得孩子们成了无人看管的“放养娃”。而这匆匆离世的4个孩子中,就有3个是在父母无奈选择的“放养”中,因贪图“享受”烈日下小水塘里短暂的清凉,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故事二 长期酗酒害死女儿痛创昆明市西山区平桥片区马师傅一家的莫过于同样是在那个暑假,长期酗酒的马师傅在痛饮一番后,骑车带着自己女儿回家的途中,遭遇了车祸,他年幼的女儿因此丧生。与马师傅一样,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缺乏法律知识等的“拾荒者”,艰难的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边缘。许多人因此选择了借酒解闷,也逐渐养成酗酒的习惯,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名词解释“社会排斥”概念首先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提出,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当一个家庭陷于生活的贫困中,他们经常遭遇来自“社会排斥”的各种形式:不能平等地获得教育、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就业机会等等,而种种机会的缺乏又形成了贫穷的循环周期。

明松 发表于 2011-5-29 15:24:28

全面关怀才好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志愿者关爱昆明进城务工子女:给孩子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