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邻家 发表于 2012-5-13 04:31:08

人才入昆遭遇三重门 昆明需改变保守局面

  人才入昆遭遇三重门 昆明需改变保守局面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昆明市以后必然会成为人才高地,要成为人才高地,就必须开放城市。但如何有序地开放,接纳哪一种人才,才是问题所在。
  
  “门槛”当前,外来人才在昆经历着“落户难”等问题。近日本报刊登《单位引进高层管理人才半年无法落户》后,不少读者和专家打进热线电话进行了反馈。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认为:“昆明市不能保守,也不能大开放,人才引进要保质保量。”
  
  石鹏飞说城市发展就像“摊饼”:京、沪等大城市,饼子可以摊得很大,摊到四五环都没问题;到了昆明,可能到四环就是极限了。“昆明需要发展,肯定不能完全把人才挡在外面。但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限,也不能无限量接收人才。”
  
  昆明承载能力有限,应针对性引进人才
  
  深圳社科院一位学者曾公开表示,大量低素质人口涌入深圳,使深圳现代化进程推后了5年。言下之意,超载的外来人口拖住了深圳现代化的步伐。
  
  对于深圳这位学者的说法,石鹏飞表示认同:“昆明市以后必然会成为人才高地,要成为人才高地,就必须开放城市。但如何有序地开放,接纳哪一种人才,才是问题所在!”
  
  石鹏飞说:“人才引进工作不要简单地理解成"开放落户",曾经的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深圳市,城市的原住民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没有能够及时跟进,不仅外来人口的生活舒适度不高,城市原住民的生活舒适度也在降低,随之便出现外来人员跟城市原住民争抢资源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属于城市开放过度。”
  
  在石鹏飞看来,昆明市目前人才引进的状况是“相对保守”。在他看来,昆明市未来必然会成为人才高地,如果一味地“守住固有资源”,不让人才流动起来,终将导致发展步伐减慢。
  
  “昆明市需要开放,但不是大开大放,应该是有序地开放,在人数总量上有所控制。打个比方,如果昆明市的承载能力是800万人,那一下增加到1000万人便是很不妥当的。城市要发展,就得开放,得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援城市建设。对于文化素质不达标者,可以设置相对高一些的门槛。”石鹏飞说。
  
  提供人才引进依据:“城市人口素质测算”
  
  “人才工作就像是"请客吃饭",如果主人太大方,形形色色的客人天天上你家吃吃喝喝,来一天你可能还能承受得住,但来了不走或者天天来你就会不胜其烦。如何有序地接纳客人,并找到你喜欢的客人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石鹏飞说。
  
  “昆明跟其他大城市比不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尤其紧张,现在昆明市多数家庭吃的大米都是从东北"进口"来的,从粮食问题上,也说明这个城市的承载力很有限。如果所谓的"人才"最后全部成为了昆明人,那昆明市教育资源就会跟着紧张,道路资源会紧张,医疗资源会紧张,为了争夺资源,原住民会排挤外来人口,慢慢地这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搞不好还会引发各种矛盾。所以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石鹏飞说。
  
  如何“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昆明市文史馆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人口素质测算”将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人口素质测算出来,决策者就能清楚地看到昆明市726万人的文化素质分布。缺哪一类人,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将这类人引进昆明,这样才合理。”石鹏飞说。
  
  甘肃两兄弟怀揣梦想在昆求认同:“门槛”当前无法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刘东岳、刘东昱两兄弟是甘肃人,在昆明已经生活了3年。2010年,兄弟俩辞去工作,潜心研究3D视频拍摄系统。苦心研究近两年,最终发明了一套“双机水平移动3D拍摄平台”。遗憾的是,他们开发的该项技术一直未得到昆明任何机构的资金扶持。
  
  2011年11月,刘东岳、刘东昱花15000元买了两台便携式家用DV。他俩准备用这两台DV来搭建一个3D摄录系统。
  
  哥哥刘东岳琢磨了3个晚上,最终想出一个“双机水平拍摄移动平台”。这套拍摄平台由两台家用DV组成,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水平安置的摄像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影像画面。放映时,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观看,眼前便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进而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成功研制了这一套“双机水平拍摄移动平台”,哥俩曾经主动向一些机构靠拢,寻求资金上的扶持,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本来准备和金飞豹老师一起穿越亚马逊,拍一套全程的3D影像,打造中国3D拍摄首创。最后我们融资失败了,没有任何昆明商家或者政府机构对我们的方案感兴趣,甚至一些商人因为我们是外地人,而拒绝跟我们谈合作。”刘东昱说。
  
  刘东昱听朋友说昆明市有“创业孵化基地”,政府鼓励各类创业者进驻。但因为各种各样的门槛,他俩最终被拒绝在门外。“听别人说进驻基地的创业孵化对象可享受扶持政策。其中,有好多的门槛,只要有一项不符合就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刘东昱说。
  
  现如今,两兄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先“搁置梦想”,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再另谋出路。“我们喜欢这个城市,即使过得再困难,也不会离开。希望能被这个城市认同,能融入这个城市!”刘东昱说。
  
  一心堂注重解决外来人才住房问题:鸿翔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李杰
  
  鸿翔一心堂现为云南省最大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现已改制为国有股份制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一心堂侧重于引进本土人才。企业通过人性化的方式为引进人才解决了住房、子女入学的问题,让员工很容易就能找到归属感。
  
  鸿翔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李杰介绍,鸿翔集团云南地区人力资源部目前共有50余人,大多数员工都比较年轻,都是通过招聘引进的大学毕业生。提到这部分员工的户口问题,李杰说:“我们跟人才服务中心有人事代理协议,大学生刚毕业肯定是买不起房的,到我们这里工作之后企业会帮他们把户口落入人才服务中心,每人一年100多元的户口管理费用由企业支付。”
  
  一心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尽心尽力为员工解决生活问题,让员工能找到“家”的感觉。“户口对普通员工来说意义不大,大家感觉有没有昆明户口都差不多,但也有一些引进的人才需要户口,这部分人主要涉及子女上学问题。针对这部分员工,企业管理人员会通过跟相关各部门积极协调,帮他们解决问题。我们的信息总监来自广东,他来的时候企业就首先为他解决了住房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才入昆遭遇三重门 昆明需改变保守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