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两年:预期目的已达到 首套房置业无害
楼市调控两年:预期目的已达到 首套房置业无害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到今年4月,“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出台整整两周年。在“新国四条”实行两周年后的今天,房价依然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在这轮史无前例的严厉调控下,楼市开始进入买方市场,在楼市传统销售旺季2011年9月、10月房价没有再次出现反弹。相反,从去年8月以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才真正出现总体上继续呈现下降态势。尤其今年1月,70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停涨,同比上涨城市也创下新低。至此,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才开始显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6%,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长35.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可以说,当前楼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楼市已经逐步开始挤出泡沫,投资、投机在调控的重压下正逐步退出市场,刚性需求开始进入市场。
但是,和普通人的购买能力相比,目前的房价仍然有待进一步下降。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有些地区的房价和实际收入水平差距还比较大,楼市回暖迹象似乎也时隐时现。就像国家不断强调的那样,楼市仍然需要巩固调控成果、进一步挤压房地产泡沫,相关政策措施仍然不容放松。
针对以上内容,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一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调控已达预期目的
2010年4月本轮房地产调控刚开始,中央就提出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随着调控不断深化、成效逐步显现,中央又把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纳入制度化建设轨道。这也表明中央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房价疯涨的要害症结就在于:投资投机性需求大量介入,助推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从本轮限购政策推行以来的实际情况看,如何评价取得的效果?
陈云峰:我觉得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效果应该已经显现,而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第一,主要的投资指标,包括商品房开工面积、销售面积,这些指标基本上都回落了10%以上,效果很显著;第二,商品房销售速度明显回落,开发商资金链开始紧张,拿地意愿也大大下降;第三,房地产总体销售量下降非常明显,而且房价的涨幅出现回落,涨势已被抑制;第四,政府特别重视的保障房建设开始大规模提速,这跟商品房被抑制形成鲜明的反差。
把这四点结合起来之后,我觉得房地产调控在这两年严酷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能够达到现在的指标,应该说已经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了。
区别对待地产项目
有观点认为,只有真正的能够“去投资化”才能够从根本上给楼市退热、退烧。那么,能不能彻底的“去投资化”呢?
陈云峰:实际上房地产除了住宅,还有像写字楼和商业地产,包括旅游地产,还有很多这种业态的房地产。我们提的控制房地产增速和控制疯涨的房价,实际主要还是住宅的。
商业地产应该和产业是联系在一块的,工业地产严格的说也在房地产的范畴之内,也在商业地产的范畴之内。所以我觉得他们应该是继续得到支持,而不是被抑制,而且他们也不会对我们整个国民结构、经济结构造成损害,所以还是应该区别对待。
首套房置业增加不会支撑房价反弹
目前,广州楼市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销售状况,中心区的楼盘没有降价,但是比较冷清,而郊区的降价盘却出现热销的情景。这是不是反映出刚需人群他们的购房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陈云峰:确实是,这一轮的“小阳春”不仅是广州,而且全国各地应该都还是不错的,确实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各级政府修正了原来的一些信贷政策,首套房的贷款也和其他的一样,被“一刀切”了,现在这块得到了释放。另外公积金方面也放松了政策,利率也从在基准利率之上,又开始下调。所以我觉得对于首套房来说,首套房置业应该是非常健康的,这一点即使多一点,哪怕是“大阳春”,我们也不要怕,越多越好。只要是健康的,那越多越好,不要怕。
这些健康的刚性需求有没有可能继续支撑房价继续反弹出现呢?
陈云峰:不太可能,因为首套房置业毕竟还是有限的,前一段时间房价疯涨主要是二次购房和三次购房,甚至多套购房,他们炒高了房价。这些首套房置业不仅不会推高价格,而且对整个的房地产市场,对于整个经济层面,应该说是有益无害。
须忍受楼市调控阵痛
有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的投资减弱影响了一季度GDP的增速,而且认为如果房价进一步下滑,政府可能会作出取消限购甚至救市的举动。这样的观点有没有根据?有没有可能?
陈云峰:房地产作为咱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调控之后确实连累了财政,连累了GDP,所以也给“保增长”带来了一些压力,我觉得这条应该是很明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再拼资源了,房地产也是在耗费土地资源、钢材、水泥这些资源,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现在这种结构性的转型,结构性的调整,我觉得是一种阵痛,是我们国家和每一个老百姓必须要忍受的,因为不这么做,对整个经济长久性的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应该伤害更大。 楼市调控政策持续紧缩"以价换量"成开发商共识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素有“楼市风向标”之称的“五一”房展会昨天(29日)开始在上海、海口、成都等全国多地扎堆举行。在持续紧缩的调控政策下,以价换量渐成开发商们的共识,各种促销手段也被寄予了换回成交量的迫切希望。
然而,“黄金周”里的吆喝声,能否换回楼市的“黄金曲线”,仍然悬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以价换量的选择能否持续并且深入,最终换得购房者的青睐呢?
在河北秦皇岛五一房展上,各家楼盘都推出了不同程度的特价房源、团购房、新盘低价入市等打折促销活动,以价换量成为共识。
销售人员:购买我们任何一套房子都有不同平米的赠送,最高可以送给您20平米,但是只限房展会这几天。
销售人员:积压的300多套房子,争取今天把它都卖出去。
而在同样于昨天开展的上海房展会上,虽然有很多8-9折的优惠措施,但是万科、招商、金地等龙头房企业并未现身,价、质双全的楼盘也并不多。
某楼盘销售人员:我们的项目其实已经贴了成本价了,优惠不多。总体来说,房展会上价格已经有所下跌,但是好的项目还需要购房者花时间仔细去淘、去看。
淘房子的过程显然并不轻松,王女士就发现,市区内仍然难觅优惠楼盘。
王女士:我们就大概看一下,因为觉得地方还比较远,但是我们还不想跑那么远。目前价位我觉得好像还没到位,应该还有调整的空间。
类似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多地上演。“以价换量”之举尽管难以满足所有购房者的需求,却已初见成效。自3月份以来,各地楼市成交量明显上升。4月份,这一态势仍在持续。中国指数研究院23日发布数据显示,此前一周在重点城市中,仅上海成交同比下跌,南京、北京、深圳、成都和杭州的成交量涨幅均超过50%。
在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看来,如果调控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以价换量将在今年一年持续成为各大房企的主流。
叶檀:五一楼市的特惠,只是最近这段时间房地产开发商营销模式的延续,因为从今年总体趋势来看,就是以价换量,保持周转率,保持现金的稳定,这样开发商可以挺过今年这一年的下行周期,为明年赢得时间和空间。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也表示,对于政策的误判,使得开发商在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没有识时务,但是如今,“以价换量”已经开始深入。
马光远:现在以价换量我觉得还是来得及,而且肯定能换来量,因为,目前房地产僵局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过高的价格。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并不是说市内的房价没有降,有些地方虽然标价没有价,但是已经有很大的议价空间。所以我认为,就现在为止,可以判断,已经由过去选择性的降价向普降转变。
以价换量渐成主流,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楼市调控效果的确正在显现。然而,刚需群体在欣喜房价松动的同时,对价格下行的预期使得买卖双方的角力仍然难见分晓。那么,在楼市调控未见松动的情况下,以价换量的频频出现,是否意味着购房时机是否已经出现?中国房地产市场如何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呢?
在一个以降价跑量为指向的市场中,翘首以盼的刚需购房者们是不是可以出手呢?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具备实力,也寻觅到了意中房,今年会是不错的时机。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况伟大看来,现在断言房价走到拐点还为时尚早,如果政府持续收紧楼市调控政策,购房时机就还远未到来。
况伟大:拐点的话通常是指从这个点开始持续降价,现在来看还为时尚早。如果说是政府已经决心是要房价回到基本价值、合理价位的话,那我就敢说现在还不是一个很好的购房时机,但是我现在不敢说,因为目前来说,我们的宏观调控,仅仅是效果初步显现,还不是特别明显。
叶檀也指出,只有未来房地产的投资开工率和实际成交数量都表现良好,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实现软着陆,不再出现反弹。
叶檀:今年的投资开工率比较低,那么明年投向市场的房源会比较少,这样有可能明年房价会出现反弹;另一方面,成交量在三月又出现了反弹,所以现在的趋势我们还需要观察一个季度。
由此,叶檀建议,政府在未来的调控中要持续释放两方面预期:一者保证刚需,二者保证供应,严厉打击捂盘行为。
叶檀:第一是要给市场一个非常明确的预期,还是要抑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刚性需求是可以入市的,这样市场的成交量会保持平稳。另外一方面,要给开发商适当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开发进度方面,或者在促销方面做到最好,而不是以消极怠工的方式应对这个市场。
其实,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对于入市时机的判断,意义并不大,房价的走势取决于政策,已经是大家的共识。所以,延续对楼市的调控力度,进而早日把一个长效的制度性举措摆上议事日程,才是断绝人们对于政策短期效应幻想的治本之策。
页:
[1]